另一方面,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明星"卷"学历提供了机会和便利。教育部2023年曾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即专硕、专博)比例,到"十四五"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多家媒体报道指出,网络上,盘点明星学历的帖子层出不穷,尽管娱乐圈向来以资历和流量论英雄,但毋庸置疑的是,高学历的光环的确能强化艺人的个人形象、获得社会认同。
对于明星来说,或许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但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忽视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演员马伊琍就曾发长文谈过这个问题,"学艺术的若要走得更宽更远更久,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文学理解能力,经不起长久竞争。"
疑问4:明星"卷"学历为何易惹质疑?
公开报道显示,当演艺圈撞上学术圈,质疑声就从未停止过。
因学术不端,北京电影学院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北京电影学院官微
2019年2月,演员翟天临因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为何物,被质疑其博士学位真实性。后经调查,北京电影学院宣布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此次学术不端风波震动学界,明星学术打假开始蔚然成风。
2020年,歌手仝卓在直播中自曝高考身份造假,将自己的往届生身份改成应届生参加高考,引起高度关注。2021年,有网友爆出演员陈好、蒋雯丽的名字分别出现在中央戏剧学院官网表演系"教授""副教授"栏,然而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两人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过,立刻引发质疑。2024年6月25日,"杨幂论文查重率"又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称给杨幂的论文查重发现查重率低,质疑其是否达到发刊标准。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从翟天临事件开始,明星学历、学术相关话题变得十分敏感,公众对大部分明星的学术(学历)能力普遍怀有质疑心态。
从明星角度分析,一直以来,娱乐圈明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很多虚假的"学霸人设";一些名人凭借社会地位、圈内名声轻易发表学术论文,让学术暗藏灰色地带。所以,公众有理由追问,明星的高学历、学术成果是否足够纯粹?抛开明星光环,其他学者能否获得同等机会?从公众角度分析,公众经常会带着有色眼镜和刻板印象看待这类事件。在公众印象里,"明星"和"学术"、高学历似乎有着天生的隔阂感。而这种隔阂感的来源,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学本位"思想,"学习好的读大学,搞学术;学习不好的才走艺术,走体育",这样一条无形的"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
疑问5:如何正确看待明星"卷"学历?
有报道指出,明星艺人结合自身实践进高校考博士或跨界搞学术,无论对于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都值得肯定的,还有助于人们摒弃"艺人学历不高"等刻板印象,进而有更深刻、更多元的认识。对明星艺人来说,不断提升自我亦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对于明星考博士、发论文,不必过度夸赞,也不必严加苛责,理性看待即可。
要想打破公众的刻板偏见,明星还需从自身做起。明星可以学习,也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但要切实做到踏实求学、积极上进、坚守学术诚信,不能只立人设而没实效,不能只为名利而不注重个人提升。对网民而言,应当理性看待明星的考博、发论文等"跨界"行为,在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不必一味苛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社会发展。另外,学术界要坚守评价门槛,不要让外界的纷纷扰扰,扰乱学术价值的客观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