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促中方不要将问题闹大,欧盟施压能否解荷兰燃眉之急?

2025-10-24 14:03  百家号

荷兰现在真的扛不住了。

10月19日,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卡雷曼斯对外释放信号,希望尽快同中国高层会面处理安世半导体事件。

这可不是外交辞令,而是直截了当的求解。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

几天前,他们把中国的工厂出口限制住了,荷兰政府立马察觉到事情急转而下,由原来的进攻变成了试图"止住损失"。

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的奈梅亨,为中国闻泰科技所有。

自9月30日开始,该公司的资产与知识产权将被荷兰政府冻结一年。

荷兰声称是国家安全考虑,并且不承认有美国的参与,但是事实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在之后中国方面也正式进行了反击。

10月初,中国商务系统给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以及供应链企业发送信息,要暂时停止部分封装好的成品出口。

内容图片

图| 上海,第四届进博会,安世半导体(Nexperia)展台,新能源汽车氮化镓电机控制器

不是抗议声明,而是实际动作,直接打到荷兰汽车产业和美国车企的供应链上。

欧美汽车协会马上预警,提到美国汽车生产几周后可能受影响。荷兰这才明白过来,全球供应链可不是单向的博弈。

荷兰表面仍强硬。10月12日,荷兰经济事务部正式启动《货物可用性法》,指责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治理缺失",可能会导致欧洲的关键技术"失控"。

这种做法在荷兰是近年来很少见的举措,政府能对企业控制权乃至股权托管施加影响,在中国资本市场引起了很大波动,闻泰科技股价一度下跌了百分之十左右,投资者开始担忧欧方会不会效仿对中企实施"治理接管模板"。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图| 闻泰科技

然而反直觉的是,真正情绪更激烈的却是安世半导体中国团队。

香港《南华早报》透露,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子公司已经通知其员工,即使荷兰总部下发了新的命令,他们也依旧由中国的法人主导,人事、薪酬、订单都是按照中国的系统来执行。

这意味着安世半导体出现"中荷管理双重主权冲突",而控制工厂、员工、设备的一方,恰恰在中国。

在10月15日外交部记者会上中方的态度是清晰的,不是抗议,而是一种定性,指责荷兰对中企的干涉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是歧视行为,并表明会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内容图片

内容图片

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

而商务部进一步提出"穿刺规则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直言荷兰的行为是对自己营商环境的损害。

语气已经从警告变为战略定位。

与此同时,欧美舆论开始倒戈。

荷兰克林根代尔研究所学者公开质疑,"欧洲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搞明白自己要与中国建立何种关系,但美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

他直接说,现在荷兰这么干,就是美国给的压力下的被动行为。不是中国媒体这么看的,是欧洲智库直接点出来的风险。

卡雷曼斯在荷兰国内压力骤增。

内容图片

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

他在公开采访中不得不强调自己"没有与美国沟通",所有决策"均基于本国利益",试图摆脱"华盛顿代言人"形象。

但是这种辩解并不能消弭怀疑,反而成了"此地无银",要知道9月底的时候美国商务部刚发出新的出口管制,恰好就对上闻泰科技体系中的相关子公司,荷兰也是紧跟着就出手,动作衔接得很紧密似乎没有半点的"巧合空隙。

更重要的是,此时受伤的不是闻泰科技单体,而是欧洲自身的产业链,安世半导体核心生产线设于德国汉堡,生产汽车分立器件后运送至中国封装组装。

其客户包括奥迪、 大众、福特这些主机厂。

内容图片

图| 大众汽车门店

如果中国出口窗口被卡,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欧洲汽车行业,其次是闻泰,最后是中国人。本来是想卡住上游结果却先中游出事了。

安世半导体在荷兰被冻结的资产和IP,将会持续一年。中方用"出口许可"进行反制并没有宣布时限。欧洲汽车产业不能忍受一年的真空。

所以卡雷曼斯在19日说他想尽快对话,不是摆出样子,而是来自产业界和选民的压力。

这也是他为什么在采访里语气开始变软、说对话窗口还是开着的,释放修复空间信号。

内容图片

图| 荷兰首相斯霍夫

现在看来荷兰面临"双重打击"已经成型,一是国内市场信心垮了,核心企业被接管进入"混合主权";二是被迫向中国喊话,避免直接打到自己车链上,还得解释没被美国"控制"。

这并非单纯外交事件,而是典型的战线误算带来深层次反噬。

中方目前并未主动升级节奏,也未关闭谈判空间。

这说明中国的原则与反制逻辑清晰,不抢占欧洲市场,不主动挑衅,但绝不会接受"以国家安全为名的结构性掠夺"。

卡雷曼斯想在压力洪峰到来之前找出口,不过关键不是表态,而是荷兰是否准备回正常的市场交往之中来。

内容图片

图|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

这场博弈仍在继续。

亚洲、欧洲的产业链依存关系,已经超出了很多政客们的想象,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人硬不硬,而是欧洲还能不能及时踩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