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下午,日本临时国会众参两院的首相指名选举落下帷幕,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以联合执政优势胜出,成为日本第104任首相,同时刷新历史成为该国首位女性首相。
这场胜利让这位被称为"女版安倍"的右翼政客圆了多年政治梦想,但从选举前后的联盟破裂、党派博弈到新政权暗藏的多重危机来看,日本政坛的混乱局势远未终结。

1、
高市早苗的拜相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变数,短短半个多月里经历了从"流程化当选"到"生死博弈"的戏剧性反转。
她生于1961年,自神户大学毕业后,前往松下政经塾精进学识,1993年,她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自此踏入风云变幻的政坛,开启了属于她的政治征程。
凭借与安倍晋三的紧密关联及理念契合,她迅速崭露头角,2006年,她首度入阁,出任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2014年,荣膺日本首位女性总务大臣,还创下了最长在任的佳绩。
2025年10月4日,高市早苗当选自民党总裁,当时外界普遍认为,依托自民党与公明党长达26年的执政联盟,她只需在首相指名选举中走完流程即可登顶。
她竟提前将出任首相后的政策计划公之于众,举手投足间尽显笃定,仿佛已将胜利牢牢攥在手中,那姿态好似胜券早已稳稳入囊。
但局势在10月10日突然生变,鉴于高市早苗秉持极右翼立场,公明党深感不满,在两党总裁会晤后,该党正式宣告退出联盟。
至此,这个维系了二十五年之久的执政联盟,如大厦倾颓般轰然瓦解,公明党已明晰表态,不会为高市早苗投下选票。

这一决定如釜底抽薪,直截了当地动摇了她执政的根基,使其执政前景陡然蒙上一层浓重的阴霾。
雪上加霜的是,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随即联合国民民主党等组建"在野大联盟",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甚至直接表态角逐首相之位,原本毫无悬念的选举瞬间变成激烈对决,这种紧张局面在日本政坛已多年未见。
关键时刻,自民党选择与日本维新会展开紧急磋商,10月20日,两党党首展开会谈,随后签署协议文件,正式确立联合执政关系。
这一举措犹如为高市早苗的当选添上关键砝码,使其在相关局势中更具优势。
凭借自民党的深厚根基与维新会的35席支持,再加上在野联盟内部的貌合神离,高市早苗最终在10月21日的选举中险胜,勉强搭上首相宝座的末班车。

2、
当选次日,两份民调数据让新政权收获了开门红,据共同社消息,10月21日至22日开展的紧急电话舆论调查结果表明,高市内阁支持率高达64.4%,而不支持率仅为23.2%,显示出民众对其较高的认可。
其支持率显著超越石破茂内阁成立之初的数据,也高于岸田文雄内阁初始支持率。虽与菅义伟内阁上台时66.4%的支持率相比,稍有不及,但差距甚微。
而《读卖新闻》同期调查的支持率更是高达71%,跻身1978年以来日本历代内阁初始支持率第五位,超过了其政治领路人安倍晋三的内阁开局。
高支持率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是民众对改革的期待与高市早苗的人事算计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民意基础来看,41%的支持者表示"对政策寄予厚望",20%认为"没有人比她更好",这反映出日本民众对前政权的失望和对新变化的渴求。
尤其是18-39岁年轻群体支持率高达80%,远超石破内阁时期的15%,成为高支持率的核心支柱。
在人事安排上,高市早苗展现了务实的政治手腕,她虽仅任命2名女性内阁大臣,却都是口碑过硬的人选;在关键的外交领域,启用与中美均有交涉经验的老成持重的茂木敏充,起到平衡极端立场的作用;对党内竞争对手小泉进次郎和林芳正,分别任命为防卫相和总务大臣,既利用了两人的能力,也化解了党内矛盾。
甚至设立首任"外国人有序共生社会推进担当大臣",任命混血背景的小野田纪美出任,精准回应了社会关切,这种"新人与老将搭配、平衡派系利益"的组阁策略,获得了56%民众的认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高支持率存在明显隐患,高市早苗在副大臣任命中共启用7名"黑金议员",这些带着政治污点的人选成为新内阁的"定时炸弹",也暴露了她受制于党内派系的无奈。

3、
高市早苗的当选,本质上是自民党与维新会"政治交易"的产物,而这份联合协议恰恰埋下了政权动荡的种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指出,两党签署的协议极具政治针对性,每一项内容都体现了各自的利益考量。
协议中"迅速实施经济对策"的条款,直接瞄准日本民众最焦虑的高物价和经济增长乏力问题,显然是新政府争取民意的紧急举措。
但更核心的共识集中在保守派的政治诉求上:修改宪法、推进结构改革被明确写入协议,成为两党结盟的意识形态锚点。

作为坚定的修宪派,高市早苗与维新会都希望通过联合执政推动"国家正常化",这既是给各自支持者的交代,也是巩固联盟的基础。
最能体现"交易本质"的是削减众议院议席的条款,协议明确提出共同推动削减约10%的众议院议席数,这一主张原本是维新会的招牌政策,自民党为换取关键支持选择妥协接纳,完全暴露了联盟的利益交换属性。
此外,维新会力推的大阪"副首都"构想也被纳入磋商议题,进一步凸显两党合作的功利性。
更关键的是,这个"双右"联盟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自民党作为传统大党,与带有民粹色彩的维新会在执政理念、利益诉求上存在深层差异,仅靠短期利益绑定的合作难以持久。
分析指出,一旦维新会为兑现选举承诺向自民党施压,或双方在修宪、经济等政策上产生分歧,联合政权的基础就可能瞬间动摇,甚至引发新的政治危机。

4、
尽管开局收获高支持率,但高市早苗面临的挑战堪称"内外交困",不少分析人士担忧其政权可能重蹈日本"一年一相"的覆辙。
内政层面的"三重困境"已率先凸显,首先是国会"完全跛脚"的尴尬局面,自民党失去公明党支持后,在国会席位不足,重大法案和预算的通过都需寻求其他党派配合,而高市早苗的极右翼背景无疑会增加合作难度。
其次是党内根基不稳,因未能维系自公联盟,党内对她的批评声不断,小泉进次郎、林芳正等竞争对手更是虎视眈眈,总裁之位的稳固性存疑。
最后是经济民生的沉重压力,日本当前正面临严重通胀、汇率波动和米价高涨等问题,高市早苗延续安倍时期的激进支出刺激政策,不仅可能加重政府债务负担,且未必能解决经济结构性难题。
外交与安保领域的挑战同样严峻,高市早苗的极右翼立场早已引发周边国家警惕:她曾多次以内阁大臣身份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202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当天仍前往参拜;这种"强军扩武"路线不仅面临国内财政制约,更可能引发地区国家的戒备,恶化外部环境。
10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日,这将成为她就任后的首场重大外交考验,关税政策、同盟关系等诸多议题错综复杂,如同精密棋局,全方位考验着她的外交手腕与智慧。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日本政坛的"碎片化困境",2023年底自民党"黑金丑闻"发酵后,民众对传统政党的厌倦情绪加剧,参政党等带民粹色彩的小党崛起,参议院选举中参政党一举获得14席,使政治格局更趋分散。
高市早苗与维新会的"双右"联手,虽暂时稳住政权,却进一步推动政坛右倾化,排外主义、历史修正主义等主张抬头。
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理事宫家邦彦坦言,日本正悄然陷入"碎片化与无效政治"的泥沼。其言辞犀利,直截了当地点出日本当下政治潜藏的危机,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5、
从松下政经塾的学员到日本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用32年时间走完了这条充满争议的政治之路,10月21日的胜选,是她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也让日本在性别政治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64.4%的初始支持率,既是民众对"变革"的期待,也是对前政权失望后的"无奈选择"。
但梦想照进现实的同时,政治乱局的阴影并未消散,26年执政联盟的破裂、"以利益换支持"的脆弱联合、党内党外的多重博弈,再加上经济停滞、人口危机等结构性难题,都让新政权举步维艰。
正如专家所言,日本需要的是拥有强大民意基础、长期执政能力和清晰改革蓝图的稳定政府,而当前的政治生态显然难以孕育这样的政权。

高市早苗的首相任期已经开启,这位"女版安倍"能否打破日本政坛的短命内阁魔咒?她推动的右倾化路线将把日本带向何方?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接下来的党派博弈与政策实践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政坛的混乱大戏,还远未到落幕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