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寻求与中方会面,商讨解决"断供"危机,中国直接反将一军
荷兰寻求与中方会面,商讨解决"断供"危机,中方回应很直接。那么,荷兰为何在抢夺中企资产后急于对话?中国如何用三记反制,让欧洲芯片命脉陷入窒息?
9月底,美国发布所谓"穿透规则",将制裁范围扩大至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首当其冲。荷兰随即援引1952年《商品供应法》,以"防止技术转移"为由,冻结安世全球资产调整权限,甚至剥夺中方委派高管的权利。同时荷方还强调,此次决策与美国无关,是基于自身考量做出的判断。
然而,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早在6月便向荷兰提出"更换安世中国籍CEO"的明确要求,所谓自主决策不过是掩耳盗铃。这种配合美国打压的行为,直接破坏了中荷经贸互信,安世半导体本是中国资本盘活欧洲濒危企业的典型案例,其中德国工厂产量占全球70%,欧洲车企高度依赖安世半导体的车规级芯片。如今,荷兰的行动却将欧洲供应链推向危机边缘。
荷兰的失误,在于把"政治投名状"当成外交筹码。美国固然是其传统盟友,但荷兰长期以开放、贸易立国,现在却被美国裹挟进科技封锁的前线,等同于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安世事件后,荷兰不仅丧失了对一项中资合作资产的控制权,更面临供应链断裂、企业信任崩塌的多重代价。目前,欧洲汽车协会已公开施压,要求荷兰尽快恢复与中国合作。毕竟,在全球芯片链条中,中国不仅是制造端,更是需求端。一旦断供延续,连美国车厂都将受牵连。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指出:"希望荷方坚持独立自主,从维护中荷经贸关系、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出发,尊重契约精神,纠正错误做法。"这句话看似平淡却掷地有声。所谓"独立自主",正是对荷兰过度依附美国的提醒。所谓"契约精神"则是对其强行接管中企的公开质问。显然,中国用规则之矛还击政治化的干预,用市场逻辑捍卫商业底线,这是成熟国家的回应方式,也是一场典型的战略性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