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这么多人?(2)

2025-05-12 16:46  搜狐

书中就曾提到,有一次袭人问平儿为什么月钱迟迟不发,平儿偷偷告诉她,是"奶奶"拿去放贷了,等收了利息再发。可见王熙凤放贷这事儿,在荣国府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除了放贷,王熙凤还做着"包揽诉讼"的生意。古代打官司,可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普通人根本玩不起。而王熙凤就利用荣国府的权势,插手各种官司,帮人摆平纠纷,从中谋取暴利。

毕竟有荣国府这块金字招牌在,谁敢不给面子?书中就曾描写过,贾家帮人打赢了一场官司,事后收了数千两银子的"辛苦费",可见这"包揽诉讼"的生意,赚得也是不少。

除了王熙凤的"灰色操作",荣国府的其他成员也没闲着。比如,贾政虽然只是个工部员外郎,但这个职位在当时可是个"肥差"。

要知道,清朝的工部可不只是负责修桥铺路那么简单,它还掌管着军火、矿产、纺织甚至金融等多个领域,随便插手哪个行业,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书中没有明说,但以贾家人的精明程度,再加上当时官场的腐败风气,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也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荣国府还可能学习了薛家的经商之道,开店铺做生意。薛家是出了名的皇商,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而荣国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学习的机会。

说不定,他们暗地里投资了薛家的生意,或者干脆自己开店做买卖,毕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条路子,才能财源广进。

所以说荣国府的经济来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要不然想要养活这么多人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盛世危局

但也有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用在荣国府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荣国府依然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实际上,这座百年豪门早已危机四伏,随时可能没落。

说到底,荣国府的衰败,还是败在了人丁不旺上。老太爷贾源和贾代善在世时,一个精明能干,一个勤勉持家,这才有了荣国府的辉煌鼎盛。

可到了贾政这一代,除了他自己还算勤勉之外,其他子弟大多都扶不上墙,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霍无度,一点都没有祖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就拿贾赦来说,作为荣国府的长子,他不但没有起到"兄友弟恭"的表率作用,反而整天惹是生非,败坏门风。他沉迷酒色,不务正业,甚至还干出过强抢民女的荒唐事,简直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典型代表。

而贾政虽然为人正直,但他性格迂腐,不懂变通,在管理家族事务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要命的是,他过于依赖王熙凤,将荣国府的财政大权全权交给了这位精明强干的"管家奶奶"。

王熙凤虽然精于算计,但她的"开源"手段大多是放贷、包揽诉讼之类的"灰色操作",这些手段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带来丰厚的利润,但长此以往,必然会损害家族的声誉,埋下祸根。

更可怕的是,荣国府的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依赖于祖辈的积累和王熙凤的"灰色操作",这种模式,就像是用沙子堆砌的城堡,看似华丽壮观,实则不堪一击。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荣国府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田产管理不善,乌进孝等人开始隐瞒收入,中饱私囊。家族子弟挥霍无度,入不敷出,甚至连月钱都发不出来,只能靠典当家产度日。

最终,昔日辉煌的荣国府,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轰然倒塌,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结语

说到底荣国府的衰败就是因为后代不争气,一个个只知道躺在功劳簿上享乐,完全忘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

所以想要家族兴旺,光有钱是不够的,还得有敢闯敢拼的精神,还得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