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上千的人口,贾政这个五品小官,为什么养得起这么多人?
《红楼梦》里荣国府的奢华生活,估计让不少人都感觉很震惊。"白玉为堂金作马",山珍海味、绫罗绸缎,每一样都花不少钱。
可问题来了,掌管荣国府的贾政,不过是个五品小官,就他那点工资,竟然能养活府里上千号人,这荣国府的钱,到底是从哪来的?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千人府邸,入不敷出
上千口人,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需要花钱?更何况,荣国府的奢华可不是说说而已。单看那些奴仆,等级森严,月例银子、赏赐源源不断。更别提三天两头的宴请宾客,随便一顿饭菜都够普通人家吃上好几个月。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便被这奢华生活震惊了。她发现,府里的三等仆人,吃穿用度竟然比肩林家的一等奴仆。就连在老太太面前,这些下人们也是谨小慎微,生怕行差踏错,惹人耻笑。
而元妃省亲时,大观园的布置更是极尽奢靡之风。精致的花灯,袅袅的香烟,悠扬的歌舞,处处彰显着"挥金如土"的豪气。
但是贾政的俸禄就那么多,纵使加上禄米,也不过杯水车薪。祖辈留下的积蓄虽然丰厚,但坐吃山空,又能撑多久呢?荣国府的经济状况,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乐观。
怎么支撑荣国府开销?
荣国府的奢靡生活,说到底,还是建立在雄厚的家底之上。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要是没有祖辈两代人打下的基业,就凭贾政那点俸禄,别说维持荣国府的排场,恐怕连一家老小的温饱都成问题。
要论荣国府的财富之源,还得从贾政的爷爷-荣国公贾源说起。这位老太爷可不是一般人,为皇帝立下赫赫战功,被皇上封为荣国公。
自此以后,赏赐如同流水般涌入荣国府。金银珠宝堆满了库房,让管家乐得合不拢嘴。更别说那些绫罗绸缎,珍奇古玩,看得府里的丫鬟婆子们眼花缭乱,直呼"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
最让人眼红的,还是皇上御赐的良田和宅院。宅院气派非凡,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看得十分壮观。
这下子荣国府可算是彻底"鸟枪换炮"了。不过老太爷可不是个只会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他深知"坐吃山空"的道理,所以格外注重经营之道。
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荣国府的财富不仅没有缩水,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难怪民间会有"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的传言,可见其财富之巨,让人咋舌。
到了贾政的父亲贾代善这一代,荣国府的生意更是做得风生水起,据说家产比之老太爷时期又翻了几番。这位贾老爷可不是个只会啃老的纨绔子弟,他继承了老太爷的精明头脑,把祖上传下来的产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积极开拓新的商机,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要说贾代善最英明的决定,还得数他临终前的安排。那时候,贾家一共有二子,大儿子贾赦是个纨绔,什么都不懂,就知道吃喝玩乐。
而次子贾政虽然资质平庸,但胜在为人老实本分,勤勉持家。贾代善深知"败家子,挥金如土"的道理,为了不让辛苦创下的家业毁于一旦,他力排众议,把大部分产业都传给了次子贾政,只给长子贾赦留了个爵位和少量财产。
当然除了祖辈的经营,土地也是荣国府重要的经济来源。古代讲究"以农为本",拥有大量土地,就意味着拥有稳定的收入。书中就提到,荣国府在各地拥有不少田庄,每年都能收到大笔地租。
有个叫乌进孝的庄头,负责管理其中一处田庄,每年除夕前,他都会带着账本和银子上门交租,一交就是二千五百两白花花的银子。要知道,这还只是荣国府众多田庄中的一处,可见他们家土地有很多,收入丰厚。
开源有道
而且别看荣国府的少爷小姐们个个"十指不沾阳春水",好像只会吟诗作对、赏花玩鸟,其实在赚钱方面,也是有自己的门道。除了祖上传下来的家底和每年收租的稳定收入,荣国府还有不少"生财之道"。
说到荣国府的"开源节流",就不得不提那位精明能干的"管家奶奶"-王熙凤。这位凤辣子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她掌管着荣国府的财政大权,不仅精打细算,开源的本事也十分厉害,尤其擅长经营一些"灰色产业"。
就拿放高利贷来说,这在当时可是暴利行业。王熙凤就经常利用职务之便,把府里的公款,甚至连下人们的月钱都拿去放贷,等收了高额利息,再把本金还回去,自己则从中赚取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