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们的担忧与美国的命运:历史地剖析“特朗普现象”(4)

2025-11-07 17:54  澎湃新闻

第三个护栏是保障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以培育强大的社会。宪法前10条修正案以否定的形式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来剥夺个人的自由,而且还规定凡是没有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都由各州和人民保留。宪法明确规定保障公民个人权利的目的是让公民个人通过结社和自治的方式形成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来对抗可能会滥用权力的联邦政府。宪法修正案规定个人持枪的权利不被侵犯,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知道美国不仅有强大的联邦政府,还有强大的公民社会,这是建立在个体权利受到严格保障基础上的。以社会对抗暴政是国父们的一个重大宪法设计。

第四根护栏是培养共和美德。不同于前三个护栏的外在约束,培育共和美德属于内在的约束。大多数国父们都相信,共和国无法依赖自私自利、缺乏公共精神的个体而存在,没有道德约束和公共精神的共和国是无法长期维持稳定的。特别是政治精英必须拥有共和美德,即:节制私欲,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忠诚于宪法和法律而不是个人。而共和美德的培育依赖教育和宗教。乔治·华盛顿对此尤为重视,他在告别演说里特别强调公民美德和宗教的作用,认为"在一切通向政治繁荣的品格与习惯之中,宗教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支柱","没有宗教原则的支撑,国家的道德不可能长久维持"。在国父们的观念中,共和美德是共和国的基石,公民的德行一旦堕落,体制设计得再完美也难以维持。

从1789年到2016年,国父们设计的四大护栏成功地阻止了暴政的出现,美国没有出现野心家依靠煽动民粹当选总统的情况。尽管也出现一些政治人物滥用权力、破坏美国民主的例子,较为严重的有麦卡锡主义和水门事件,但这些破坏都是局部的和短时间的,很快就修复了,而且无论是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还是约瑟夫·麦卡锡参议员都不是利用民粹情绪上台的。

当地时间1974年7月29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司法委员会弹劾小组会议,听取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视觉中国 图

可是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形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多年前国父们的担忧部分现实化,具有强烈民粹色彩和威权主义倾向的特朗普居然两次当选总统。特朗普的执政风格(特别是第二个任期)已经与国父们的警告非常相似,包括:散布各种阴谋论和谎言;通过社交媒体动员煽动民粹情绪上台;上台后追求不受制约的权力,破坏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攻击主流媒体,压制言论和新闻自由;煽动仇恨情绪,激化社会撕裂和党派对立;通过安插听命于自己的官员和施压的方式损害联邦行政体系的专业性和中立性;抨击推翻其行政命令的联邦法官,将司法部武器化,损害美国的司法独立;不承认大选结果,破坏美国的选举制度。乔治·华盛顿1796年的警告仿佛就是为特朗普量身定做的:"用虚假的警报使社会动荡不安"--滥用1977年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发动关税战,动用国民警卫队到各州对移民进行抓捕;"点燃一方的仇恨之火反对另一方,甚至煽动骚乱和暴动"--指责反对他的主流媒体为"人民公敌",煽动对民主党的仇恨,鼓励支持者在2021年1月6日冲击国会山以阻止对2020年大选结果的认证。

概言之,国父们关于可能会有煽动者冒充人民的保护者获取权力并威胁美国的宪政体制的担忧在200多年后竟然部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