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乌克兰民众拒绝接受美俄谈判 泽连斯基希望中国帮帮乌克兰

2025-02-25 10:31  头条

特朗普一门心思想从乌克兰身上榨取利益,而泽连斯基也毫不示弱,眼见忽悠不了美国人,直接翻脸不认账,还试图将中国拉进来,帮助乌克兰渡过难关。

«--【·特朗普的"天价账单·】--»

经历了三年的战争,乌克兰早已是满目疮痍。经济困难、民众疲惫,曾经的国际同情也逐渐消退。

就在这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要求乌克兰偿还5000亿美元的"债务"。

这个数字可不是随口说说的,按照乌克兰目前的GDP增速,即便倾其所有,也需要数百年才能还清。

为了推动这份协议,美国财长贝森特亲自飞赴乌克兰。

这份被乌方称为"矿产换氧气"的协议草案,核心条款是乌克兰须将未来50年境内50%的矿产资源开采权移交给美国,并承诺将资源收入的50%用于抵偿美援。

特朗普政府甚至提出,若乌方拒绝,将暂停所有援助项目。

一位乌克兰官员曾私下表示:如果我们签了这份协议,明天就会被愤怒的民众赶出办公室,甚至可能遭遇不测。

泽连斯基在内部会议上展示了乌克兰矿产分布图,称62%的稀土矿区已被俄军控制,剩余资源多位于交火区,实际开采难度极大。

他质问美方:难道要我们用战壕里的士兵去挖矿?

乌克兰方面认为,美国的要求完全不合理,美国提供的援助远没有5000亿美元那么多。

而且这些援助本质上是赠款,而非贷款,即便是贷款,也不应该以如此苛刻的条件要求偿还。

«--【·基辅的"拒付宣言"·】--»

2月23日,在"乌克兰2025年"论坛上,泽连斯基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摊牌"了。

他强硬表态,首先,5000亿美元的我不承认,甚至那1000亿美元的账我也没打算还。

美国援助的1000亿美元,是"赠款",不是债务,他明确表示,不会签署"十代人买单"的协议。

这番发言直指特朗普的"商人逻辑":美方不仅要求乌方用稀土抵偿军援,更索要2023年反攻期间"浪费弹药"的损耗费。

他甚至表示,如果能换取和平或乌克兰加入北约,他愿意辞职,这番话不仅展现了他的决心,也暴露出乌克兰目前的困境。

泽连斯基强调,乌克兰需要的是安全保障,而不是无休止的债务。

他表示,特朗普不会永远当美国总统,但乌克兰需要持久的和平。

面对泽连斯基的强硬态度,特朗普政府也不甘示弱,48小时内连出重拳:暂停3.5亿美元军援运输、推动乌克兰提前大选立法、派特使赴沙特与俄方密谈。

白宫甚至表示,特朗普有信心在本周完成谈判,这种自信,让人不禁怀疑,美国是否已经与俄罗斯达成了某种默契?

与此同时,美国还要求乌克兰撤回联大"反殖民化"决议草案,否则将动用否决权。

这份原本针对俄罗斯的文件,因提及"反对任何形式的资源掠夺",意外戳中了美乌矛盾的敏感点。

有趣的是,尽管面临巨大压力,泽连斯基在国内的支持率却从57%上升到了65%。

91%的乌克兰民众表示,拒绝接受没有乌方参与的美俄谈判,这些数字表明,乌克兰人民并不愿意被"出卖"。

与此同时,64%的乌克兰民众支持与俄罗斯直接谈判,乌克兰也开始对自己的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审计。

这似乎是在为未来的谈判做准备,也可能是在寻找应对美国要求的筹码。

在这场纷争中,泽连斯基突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他希望中国在和平与重建方面发挥作用,并表示愿意与中方展开对话。

泽连斯基强调,乌克兰不需要中国的武器,但需要安全保障,他还提出,中国参与重建可以获得利益。

中国的立场一直是呼吁和平,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冲突,这种立场虽然看似中立,但实际上为中国在未来的和平进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留下了空间。

«--【·盟友们的"善意透支"·】--»

当泽连斯基在慕尼黑拍桌时,欧洲国家在这场争端中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英法领导人将访美讨论乌克兰问题,欧洲理事会也将举行特别会议,但是,各国的立场并不一致。

一些国家,如英国,强调乌克兰应在谈判中占核心位置。英国首相斯塔默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重申,英国将坚定不移地支持乌克兰。

然而,匈牙利却表态支持美国提交的联大决议草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甚至公开表示,乌克兰剩下的领土将继续成为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缓冲区。

这种分裂的态度,无疑削弱了欧洲在这场博弈中的影响力。

欧盟内部流传的备忘录显示,500亿欧元援助方案可能附加"经济改革清单",要求乌克兰出售敖德萨港、利沃夫自贸区等优质资产。

在这场大戏中,俄罗斯似乎成了最大的赢家,它不仅继续在多个方向对乌克兰发动攻势,还与美国在沙特阿拉伯举行了会谈。

俄罗斯明确表示,反对北约国家在乌克兰部署军队,这一立场,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的利益不谋而合。

俄罗斯国防部声称,他们的军队在顿涅茨克、赫尔松等地区击退了乌军的进攻,并摧毁了大量乌军装备和设施。

尽管这些说法难以独立验证,但它们反映出俄罗斯在军事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压力。

«--【·和平的价码·】--»

在这场国际政治大戏中,乌克兰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接受大国的条件换取短期和平,还是坚持国家尊严与长远利益。

无论如何,我们希望这场"债务危机"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这场持续三年的冲突,正从战壕里的厮杀,演变成大国间的资源与规则博弈。

乌克兰不是棋盘,而是棋手,只是没人知道,这盘棋的赌注究竟是5000亿美元矿产,还是一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