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俄乌冲突迎来三周年。这场战争已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更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格局。在冲突的第三个年头,乌克兰寄予厚望的"库尔斯克突袭行动"未达预期,而西方军援的"声势渐微"更让局势扑朔迷离。这场"持久战"究竟走向何方?
一、库尔斯克之战:从"最大筹码"到"战略困局"
2024年8月,乌军突然攻入库尔斯克地区,一度控制数百平方公里领土,总统泽连斯基将其称为"扭转战局的谈判筹码"。然而一年过去,俄军非但未受牵制,反而在顿巴斯、红军城等地持续进攻,并反攻至库尔斯克周边,试图切断乌军补给线。
- 乌军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弘分析称,乌军希望通过库尔斯克牵制俄军,但俄方拒绝"领土换领土"方案,反而加大反攻力度,导致乌军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 俄军策略:俄军近期动用1.5吨级温压弹对库尔斯克乌军据点实施地毯式轰炸,每日造成乌军200-400人伤亡,并投入超10万兵力形成压倒性优势。若补给线被彻底切断,库尔斯克防线恐全面崩溃。
二、西方军援"神话破灭":武器升级为何难改战局?
尽管美西方解禁F-16战机、"风暴之影"巡航导弹等先进武器,但战场效果远低于预期。特约评论员杜文龙指出三大短板:
- 数量不足:援助武器难以满足高强度消耗,例如F-16数量稀少且飞行员培训缓慢;
- 射程受限:导弹射程仅数百公里,无法打击俄纵深战略目标;
- 技术滞后:俄军"榛树"高超音速导弹采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远超西方援助武器的威慑力。
更关键的是,西方内部分歧加剧。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开施压乌克兰接受"停火换矿产"方案,并威胁削减援助,欧盟虽承诺追加资金但行动迟缓。
三、未来走向:谈判窗口还是决战前夜?
- 军事层面:俄军近期在苏梅、哈尔科夫等地发动多线攻势,乌军精锐部队被牵制于库尔斯克。乌方承认前线兵力仅剩88万,征兵年龄降至18岁,战争潜力濒临枯竭。
- 政治博弈:普京高调宣称"准备重返谈判桌",但要求乌克兰承认俄控区现状;泽连斯基则坚持"领土完整",双方立场难以调和。
专家观点:冲突长期化或成定局
- 张弘(中国社科院):库尔斯克能否成为谈判筹码,取决于俄军后续攻势及美国调停力度。
- 杜文龙(军事评论员):"西方武器依赖症"让乌军陷入被动,唯有提升自主军工能力才可能破局。
- 国际观察:若特朗普与普京达成私下协议,乌克兰或被迫接受"实际控制线停火",但泽连斯基政权恐因此倒台。
结语:
三年硝烟未散,俄乌冲突已从"闪电战"演变为消耗战。库尔斯克的硝烟背后,是大国博弈的冷酷算计与平民的血泪代价。当西方光环褪去、战场神话破灭,和平的曙光或许只能诞生于残酷的现实主义妥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