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中国战略物资储备大提速,背后释放什么信号?(2)

2025-11-24 10:02  头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构筑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202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建立健全能源储备体系,统筹政府储备与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的能力。"

这意味着,能源储备不再只是政府和国企的任务,已经上升为全民参与的国家战略。

在这部法律的推动下,中国的储油行动全面提速。

东部舟山群岛依托天然花岗岩洞库群,打造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原油储备基地;大连作为中俄贸易枢纽和东北重要港口,成为接收俄罗斯陆海双通道原油的战略枢纽;海南洋浦、山东黄岛、陕西延安、甘肃兰州……一个个储备节点如星罗棋布,形成立体化储油网络。

据路透消息,包括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在内的国有石油公司将在2025年和2026年期间,在11个地点新增至少1.69亿桶的储油能力。这个规模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新增储量的总和。

这场囤油行动也选在了绝佳的 "窗口期",甚至意外地稳住了国际油价。

今年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布伦特原油价格跌至每桶65美元左右,创下五年来的低点,就像商场里的顶级商品打了大折扣,中国顺势 "抄底" 。

据能源研究机构Energy Aspects预测,受近期油价低于每桶70美元的推动,中国的石油储备运动至少会持续到2026年第一季度。

另外,中国还在不断优化石油进口渠道。自今年6月起就暂停了美国原油采购,转而加大进口俄罗斯、伊朗、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的原油。今年9月,中国从印度尼西亚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约73倍,从巴西的进口量也大幅攀升156%。

超大规模的储油行动,带火了大连、舟山、烟台等石化重镇。今年前三季度,这三座城市的GDP增速都超过了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