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养老金股权投资的堵点痛点 壮大耐心资本?(5)

2025-07-21 11:19  中国保险杂志

2.股权投资范围较为局限

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养老金的投资范围,以期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进而分散风险提升收益。但养老金在股权投资范围方面仍有改进空间。直接投资方面,不论是社保基金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直投范围基本都限定在央企及其子公司、地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更多体现了投大、投成熟的投资理念,与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鼓励"投小、投早、投科技、投未来"的倾向有所偏差。

间接投资方面,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职业年金均不允许投资股权基金、创投基金,不仅限制了第一二支柱转换为耐心资本的渠道,也制约了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的提升。此外,受退出机制不健全、估值方式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股权型养老金产品也迟迟未能正式纳入企业年金投资范围。

3.实际股权投资比例偏低

当前四类养老资金中,政策明确允许投资股权的只有两类-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践中,两类资金投向股权的比例远低于上限。从社保基金看,以基金投资为例,当前监管上限为10%,但按照累计出资额计算,社保基金实际投向私募股权基金、创投基金的比例仅为3.4%,远未达到上限,也大幅低于美国养老金配置私募股权的8.9%和加拿大32%的比例。

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最新披露的报表显示,其长期股权投资项为0。一方面,地方委托期限短,难以匹配股权投资的时间要求,可能是限制因素之一。公开信息披露,各地与社保基金会签署的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期一般只有5年。另一方面,当前地方委托投资比例低,委托投资规模偏小,也制约了其投向一级市场的总量。截至2023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7.82万亿,但只有不到24%委托社保基金管理(1.86万亿元),其余将近6万亿的规模结存在地方。因此,不论从委托规模,还是委托期限角度,养老保险基金投向一级市场都有很大的空间。

4.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一直以来,养老金考核机制问题比较突出,存在指标单一化、周期短期化等问题。养老金绩效考核主要采用投资收益指标,对风险控制指标重视不足,未能客观衡量养老金的投资绩效。而在考核周期上,养老金投资管理大多采用年度考核的办法,短期给投资管理人带来较大的业绩压力,使其难以实施长期投资策略。特别是对股权投资而言,投资回报周期较长,7-10年是正常的回报周期,考核周期设置过短往往导致管理人放弃一些长期有潜力的投资机会。

今年年初,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推动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及企(职)业年金基金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政策方向虽已定,但相关的配套细则以及具体落地实施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