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源自《军队识别》网站的报道在军事观察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中国正与俄罗斯谈判采购20架伊尔-78MK-90A空中加油机,预计在2027-2028年交付,以期快速弥补解放军空军远程作战能力的缺口。
乍一看,这个"20架"的订单似乎是合理的"过渡性策略"--在国产运油-20产能尚未完全释放之前,快速引进俄制加油机填补空缺,保障战斗力延伸。然而,如果深入分析中国军工产业的战略走向和运油-20的性能优势,我们会发现这笔"大单"的成交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判定为零。
中国空军已经进入"运-20时代",购买如此大规模的外制战略装备,已不符合当下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效益。
运油-20已关闭"过渡期"窗口
该传闻成立的核心基础,是"运油-20短期产能不足,需要外购填补空窗期"。但如今的事实是,这个"空窗期"已经基本关闭。
运油-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重型平台,承载着保障解放军"超越第一岛链"、实现"远海远域"常态化作战的战略使命。对于这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资产,中国军工体系的最高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给自足,并加速列装。
运油-20目前已投入批量生产,并加速装备部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中国选择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资源去引进20架外制加油机,就意味着:对自身产能缺乏信心: 变相承认运油-20在未来五到七年内无法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