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段时间北约集体下场之后,俄乌战场的局势出现重大改变,俄罗斯想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但在红军城等多个方向的攻势仍然很艰难。
或许在这个时候,要考虑的还包括另一种选项,即俄罗斯最后无法承担长期持久战付出的代价战败甚至解体。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中国也需要提前安排好那块700万的土地,决不能丢。

编辑:CY
废墟上的盛宴
俄乌这事从2022年2月24日正式开打,那天俄罗斯部队从白俄罗斯边境和克里米亚方向杀进去,目标直指基辅。
普京当时说这是特别军事行动,要去纳粹化和去军事化,俄罗斯军队推进得挺快,很快就围住了基辅外围。
还在南部拿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的一些地方,乌克兰那边靠着西方援助硬扛,基辅保卫战打得激烈。

俄罗斯部队在3月底撤出北部,转头专注东部顿巴斯,5月的时候,马里乌波尔港口被俄罗斯占了。
经过好几周巷战,乌克兰守军投降,这让俄罗斯连通了亚速海的陆上通道,到2022年下半年,乌克兰开始反扑。
9月在哈尔科夫地区收复不少地盘,俄罗斯军队后撤,暴露了兵力动员问题,普京9月下旬下令动员30万预备役,补充前线。

10月起,俄罗斯针对乌克兰的电力和基础设施扔导弹和无人机,搞得乌克兰大片地区停电,冬天民众日子难过。
泽连斯基到处要援助,北约给了爱国者防空系统,帮着挡住部分空中打击,而2023年转成拉锯战。
乌克兰6月大反攻,想从南部扎波罗热突破,但俄罗斯挖了深沟布雷,乌克兰只拿回几个村子,进展慢。

俄罗斯在巴赫穆特打了好几个月,5月全占了那座城,但自己也损失惨重,西方承诺的豹2坦克和F-16飞机拖拖拉拉才到手。
俄罗斯经济顶着制裁,通过绕道进口维持军工,炮弹月产超乌克兰,年底,俄罗斯推进到阿夫迪夫卡外围,乌克兰撤退,战线东移。
但如果说俄罗斯真的出现类似苏联式的解体,远东地区的走向就变得非常关键,这片土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缺少基础设施和人口支撑。

一旦失去中央政府的支持,很可能陷入权力真空,各种势力也可能趁机进入,包括某些西方国家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名。
甚至把部队开进来,建立所谓的"安全区",对中国来说,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发生,远东一旦乱起来,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中国东北。
边境线那么长,管理难度极高,而如果出现大规模难民潮、武器走私、黑市交易,东北的稳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

更别说那些能源管道、运输通道,一旦中断,整个东北的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远东背后就是太平洋,乱了谁都捞不着好。
基于此,我们启动了边境安全升级计划,情报预警系统全面升级,部队机动性大幅加强,沿边哨所的密度增加了30%,24小时不间断巡逻已成常态,但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全部风险吗?
胜利者的阴影
俄乌冲突已经打了快四年了,战争一开始,很多人都以为俄罗斯会迅速拿下乌克兰,结果打到今天,战线还卡在顿巴斯一带,双方谁也退不下来。

俄罗斯表面上还在撑,实际上经济压力非常大,而美国日前又对俄罗斯几个主要能源公司下了新一轮制裁,欧盟也推出了第十九轮制裁措施。
基本上把俄罗斯能赚外汇的门路封得差不多了,根据俄罗斯财政部的数据,今年俄罗斯的财政赤字已经接近4.2万亿卢布。
换算下来将近五百亿美元,确实不是小数目,光靠卖资源已经难以支撑整个国家的军费开销和社会运转。

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俄罗斯扛住了制裁,甚至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优势,那又将是怎样一幅图景?
一个自信的、经过战火淬炼的俄罗斯,其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历史上沙俄、苏联跟我们有过边境摩擦。
俄罗斯赢了后自信爆棚,国际地位上台阶,我们几千公里边境,得防着点,尤其是特朗普那种人再掌权,可能会拉俄罗斯。

在某些事儿上交易,到时我们压力大,这种可能性,我们称之为"胜利者的阴影",它比失败的废墟更复杂,更难以应对。
它考验的不再是我们的应急能力,而是我们的战略定力和智慧,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我们称之为"战略对称性思维"。
它的核心要义在于摆脱对单一路径的线性依赖,转而构建一个包含"俄输/解体"、"俄赢/巩固"乃至"北约东扩/挤压"等多种可能性的、动态的、多维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框架。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但地缘政治的残酷,恰恰在于它从不以任何人的善意运转,刚刚升级的思维装备,我们马上就要在一场硬仗中检验它。
北约东扩的"三步法"
就在我们为这副新眼镜调试焦距时,真正的巨浪,已从另一个方向袭来,北约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从冷战之后北约对俄罗斯扩张的轨迹可以看出,这个组织基本上都是沿袭"先渗透,再包围"的战略,最后以拉拢入伙的方式对俄进行封锁。

从波兰匈牙利逐步延伸到波罗的海三国到最近的瑞典、芬兰这些国家,结合最近两年北约对于菲律宾、日本和韩国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他们国内建立"联络处",以及"网络卓越中心"这些擦边机构,不难看出北约距离中国的脚步已经不远了,所以如果俄罗斯战败。
北约极有可能借胜利之势加速东扩,中俄漫长的边界线是西方的突破口之一,到时候,他们很可能仿照之前的东扩轨迹。

可能通过扶持亲西方势力等方式,逼近中国西部与北部边境,当前因为和中俄友好关系,中国和俄罗斯组成的北方战略缓冲带非常牢固。
且不用付出太多成本,一旦这个缓冲体系失衡,我方可能要付出天价的成本来应付北部边界的问题,如果说俄罗斯的变局是我们可以努力影响或应对的'变量'。
那么北约的东扩,更像是一个我们无法阻止、只能设法化解的'常量',美国转变态度,再加上北约集体下场。

俄罗斯"战败"甚至"解体"的结局都需要考虑其中,一旦俄方陷入这种局面,我国需要考虑的至少有三件事情,其一就是北约的扩张脚步。
很快就可能踩着俄罗斯的"废墟"到达中国家门口,对华实现逐步"包围"了,这是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每一步的落子,都关乎无数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命运。
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切的妙计,终归要回到一个原点,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强大。

中国的选择,不是计算如何左右逢源,而是修炼自身,以不变应万变,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前几年面对这个问题,梅德韦杰夫谴责西方干涉俄乌冲突,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俄罗斯,整个人类文明将无法存在。
我们不需要一个没有俄罗斯的世界,这也就代表着至少俄罗斯国内的一部分人,是考虑过将战火蔓延到西方来进行"复仇"。

到时候俄罗斯和北约的战争可能将全面发生,作为全球大国的中国,也必须为此早做打算,因为北约和俄罗斯的战火燃烧的情况下。
也有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做好防御准备是必须的,能源方面更是如此,考虑到我国和俄罗斯的贸易结构中,能源贸易占据核心地位。
中方对俄进口的石油水涨船高,中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东线管道和已经敲定的"西伯利亚力量二号"管道,这些渠道已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

若俄罗斯战败,其能源出口体系和维护也将伴随经济崩坏而发生动荡,轻点来说可能对华能源供应稳定性下降。
如果严重的话甚至对中国难以出口,直接推高工业生产成本,这些年,我国虽然已经多元化进口能源渠道,不过俄罗斯在外来进口能源中所占据的比例还是很高。
所以对此需要早做长期预防,进一步确保在特殊时期的能源能够优先保障供应,加速能源进口多元化,扩大与中亚、中东、南美等地区的能源合作。

同时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近年来我国和委内瑞拉、伊朗以及沙特等国家的能源合作也在深化,保障这条"能源生命线"的安全。
结语
百年变局,风云变幻,真正的远见,不是预知未来,而是为未来的一切可能,做好今天最充分的准备。
中国的选择,不是计算如何左右逢源,而是修炼自身,以不变应万变,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那么,当你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时,是否也应该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全情景矩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