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K压境!解放军台海实战演练亮出实弹

2025-10-30 13:37  头条

东部战区空军近日在台岛邻近空域组织实施了一场高强度模拟对抗演练,重点锤炼部队的联合制空与区域拒止能力,彰显其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实力。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公开场合用"危险"二字形容这一系列动向,但被问及是否履行军事承诺时,直接选择了沉默。

此次行动并不限于一次演习,而更像是一场有意的"信号投放":对岛内当局的警示,对美方的潜在压力,同时也向目标区域的某"某些观众"释放一种"战争准备"的意象。

东风再起

最新的情况表明, H‑6K 战略轰炸机近期被报道在靠近台湾岛屿的海空域执行"实弹挂载""模拟对抗"演练。

根据中国国家媒体披露,这次演训编配了多架 H-6K 与若干架 J‑10 战机,任务聚焦于"空中封锁""精确打击"及"海空协同作战"能力。

此次行动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调用 H-6K 这一中国空军的远程轰炸机型进行环岛演练。H-6K 本身具备挂载多弹头巡航导弹甚至核武能力的扩展潜力,对岸防而言具备远程威慑意味。

在此次行动的通报中,中方并未透露轰炸机群的具体行动时间、飞行轨迹及武器配置,这种表述上的"留白",更凸显了其在战略层面的警示意味。

演练涵盖"空中封锁"与"精确打击"两个关键词。一是阻断敌方机动、干扰其指挥控制,二是对陆地或舰船目标实施快速打击。

官方报道刻意选取炸弹精准命中与飞行员目视海岸线的镜头,其意图远超展示军事能力。将我方压倒性的态势感知与打击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其效力远超单纯的武力宣示。

该次演练的发布正值中美两国领导人预计在韩国参加区域峰会前夕,从这一时机来看,此次演练更具"信号投放"性质。

一方面向台湾方面传递"军事威慑并非停留在口头"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向美方显现中国在台海议题上的决心及能力。

过去中国对台湾附近海空域的演训已有多次,包括由东部战区组织的"联合利剑""海峡雷霆"系列。

本次演练的战术想定发生了质变。战略轰炸机这一核心进攻力量的登场,结合"精确打击"与"空中封锁"的具体战术指标,共同指向演练正从"威慑展示"向"实战成本"的深层次升级。

媒体分析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军事-外交双轨"操作:一方面展示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广泛传播强化信息效果。此举或对美国在台政策和区域盟友的信号产生影响。

台岛问题

此次演习兵锋所指的正是岛上某些不怀好意的政客。自赖清德上任以来,台湾当局在对岸及国际舞台上的动作日益频繁,但其战略空间却正在迅速被压缩。

赖清德政府在强化"自我防卫"与"维持现状"的双重话语中,既要应对日益激烈的军事施压,也要在对美关系中寻找实质支撑。

美国对台策略的本质在于风险转嫁。其口头上的"支持"更像是一种空头承诺,意在鼓动台湾承担前沿风险,而自身则通过保持战略模糊来规避直接卷入的代价。

在岛内,赖清德明确将国防提升、产业脱中国化、对美经济合作等列为政府核心任务。赖政府的焦点往往被拉向"对抗"框架,而忽略了经济、民生等更贴近选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赖清德的政治基础显得颇为脆弱。一方面面临对岸强压,另一方面却难以从美国获得"可靠承诺"。

在对美关系方面,赖政府本寄望通过强化与美国的军贸、投资及战略协作,为台湾构建更加坚实的安全背书。

然而,当美国在台湾事务中的实际动作与言辞之间出现断裂时,赖政府便显得另一种尴尬:期待支撑,却得不到明确承诺。

一个典型案例是赖清德原拟于2025年8月过境美国纽约、达拉斯,途中停留被视为台湾与美国关系的重要象征。

然而该行程最终被取消。这一插曲再次凸显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长期奉行的策略:通过动态的权衡与调整,维持其"战略模糊"的总体立场。

既希望遏制中国在印太的影响,也不愿在台海危机中承担明确军事承诺。赖政府在高喊"争取美国支持"的同时,实际上却被置于一个"希望被救援但无法确保被救援"的困境。

台湾地区方面推动所谓"台美合作",旨在经济上"脱陆"。然而,无论是关税谈判的艰难,还是产业转移的高昂成本,都受到经济规律与地缘现实的无情制约。

反而在岛内引发了政策质疑:政府是否将安全议题排在民生之前?是否有能力在战略外壳之外,兑现更贴近选民的经济成绩?

决心与底气--中国亮剑

近年来,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群,特别是H-6系列,已经从传统"荷弹轰炸"角色向"远程挂载导弹 + 区域打击 +信息化作战"转型。

其训练区域也从靠近中国海岸扩展至岛链外围、海峡海域,实战化程度明显提升。从能力角度,中国已具备将战略轰炸机投入近岛、跨域行动的条件。

中国将台湾岛屿及其周边海域视为"核心利益"范畴。随着中国军力现代化,其战略逻辑也在变化。

一方面强调整体防御-包括阻止外部干预、保护海岸线;另一方面逐渐向"主动出击""压制敌方能力"方向演变。

H-6K编队靠近台岛、挂载实弹、模拟对抗训练的动作,是一次具有高可视性、高传播性的军事威慑。

轰炸机在执行远航或挂载导弹任务时,兼具"威慑展示""训练验证""政治信号"三重功能。此次轰炸机飞近台岛",其更深层目的在于加大对台与对外的战略压力。

中国国家媒体对此予以公开报道、配合视频画面,强调打击能力、守护主权的决心。这些信号共同作用,使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话语权、战略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和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力量对比、战略意志、威慑与信号博弈中的产物。中国的亮剑,既是展示"肌肉",也是在向外界宣誓--台独势力终将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