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拜登时期它是个宝,在俄乌冲突中充当了欧洲安全的"保护伞",吸引了中立国芬兰和瑞典加入。但特朗普团队上台后,北约又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美国优先"原则和马斯克等人对北约存在的质疑或批评,都让北约无所适从。北约内部对华盛顿提出的5%军费开支门槛更是争论激烈、矛盾凸显。在俄乌冲突的刺激下,2024年北约有23个成员国军费开支刚达GDP的2%,有7个成员国未达标。按照华盛顿的要求,只有波兰等一两个成员国达到5%军费开支。
即便是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去年GDP为4.5万亿欧元,如果军费增至5%,意味着每年要耗资2250亿欧元,占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的比重高达47%,必将给德国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从长远看,随着北约在华盛顿战略价值排序中的下降,欧洲的角色将会进一步边缘化。为获得更大的全球话语权,维护欧洲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欧盟及欧洲大国亟需团结协作,增强欧洲战略自主性。但是,欧洲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英法能够携手挑头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的"欧洲军",那么欧洲安全与防务可谓曙光初现,但欧洲的力量能否持续?
如果等待4年华盛顿迎来建制派总统,北约内的美欧关系可能会重修旧好,但这4年能否熬得过去?如今,德国并不热衷于参与此事,各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对欧洲发挥安全主导作用是个严峻挑战,北约也只能尴尬地继续存在。美国不再是欧洲安全之"锚"李海东美俄日前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美方在会谈后发表声明说,美俄就解决两国间"棘手问题"和结束俄乌冲突等达成四点共识。这是美俄围绕解决耗时3年俄乌冲突的具体行动。乌克兰危机的外交解决之门处于开启之中,但也需全面认识接下来会谈的复杂性。
乌克兰危机的现实表明:当今时代,大国对抗必须避免,冲突战争没有赢家。俄乌冲突是典型的"代理人"之战,是大国激烈地缘政治竞争结出的恶果。冷战思维弥漫与军事集团扩张,导致冷战后欧洲安全架构本身构建的失衡和失效。冷战结束以来的30余年,西方一些政治精英以"冷战胜利者"心态,对欧洲安全进行吃干抹净的"独赢"处理,毫不顾及他国合理安全利益,由此引发出欧洲安全的严重撕裂和大国间的尖锐对抗。
"北约扩员"被西方一些力量包装成"民主扩大"的叙事,但这遮掩不了其扩大势力范围、搞地缘政治对抗的本质。回顾历史,过去数十年间形成的北约主导的欧洲安全架构是个"危房",地基不牢,结构错乱。这种由欧洲之外国家主导建设、体现大国霸权地位的欧洲安全架构,是欧洲防务自主意愿与能力匮乏的必然结果,乌克兰危机持续多年难以化解,诠释出欧洲安全依赖他国必然带来灾难的惨痛道理。彻底抛弃过时有害的安全观念,切实拥抱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才能成功确立起均衡、有效、安全普遍不可分割的欧洲安全架构,这是确保欧洲整体安全的正途和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