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政府的谈判方案中也有"欧洲出兵"的选项,但其角色和功能与欧洲意愿已大相径庭。在华盛顿的计划中,欧洲军队是在美俄达成协议后要去俄乌之间的缓冲地带承担治安任务,并且为了避免欧洲"借机生事",还剥夺了欧洲军队托庇于北约集体防御的倚仗。美欧在"出兵"问题上的博弈,直接导致欧洲国家畏首畏尾,难以达成共识。在法国召集的紧急峰会上,欧洲"出兵"是首要议题,但除了英法两国立场明确外,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开反对,一向对俄强硬的波兰也开始明哲保身,其他国家则闪烁其词立场模糊。
多数欧洲国家的立场,正从英法的"主动出击"姿态向美国指定的"被动维和"角色后撤,欧洲"以军事存在换谈判资格"的策略濒临失败。除了来自美国的压力之外,短期内欧洲无兵可派、无力管控风险,也是让一些国家心生退意的重要原因。据欧方估算,在俄乌不停战且冲突烈度下降到当前水平的60%时,欧洲出兵在军事上就具备了一定条件,但至少需要10万以上的兵力才能实现最基本的军事存在目标。即便英法两国能够承担主要部分,其他有出兵意愿的国家也很难补足差额,何况军队还需要定期轮换。
在美俄协议达成之前出兵,意味着欧洲明确地站在了乌克兰一边,欧洲军队随时可能陷入与俄军的直接对抗。在缺乏美国保护的情况下,如果对冲突风险缺乏足够预期和控局手段,欧洲在乌克兰的"军事存在"很难扎下根来,只会给自己徒惹祸端。欧洲严肃认真地讨论出兵问题也"实属无奈"。欧洲希望通过一次显示军事存在、体现战略自主的"聚旗行动",来掌握自身命运避免沦为刀板上的鱼肉。但在各有算计、力不从心和盟友背刺的当前,的确找不到合适的时机,看来还得从长计议。
因此,英国开始积极地支持法国要拉起"欧洲军队"的大旗,乌克兰也提出可以将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乌军作为欧洲建军的主力,这对承平日久几无可战之兵的欧洲来说很有吸引力。但矛盾的是,从长计议在欧洲的政策议程中往往意味着热闹一番后被束之高阁。在当前前所未有的强烈刺激之下如果还要"从长计议",一日千里般的形势变化极有可能让欧洲错失掉最后的战略自主机会,永远成为仰承强权鼻息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