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近三年俄军发生巨变:全民抗战转向政权危机

2025-02-21 10:55  头条

一、战局僵持与冲突根源

当硝烟持续笼罩东欧平原三年之际,俄乌战场呈现出令人窒息的战略僵持。根据2025年2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顿巴斯地区,俄罗斯已控制该区域82%的土地,乌克兰仅保有18%的西部区域,双方在阿夫杰耶夫卡周边的争夺仍在持续。扎波罗热战线则呈现72%与28%的控制比例分割,赫尔松地区第聂伯河两岸的炮火声至今未歇。这种犬牙交错的态势背后,是俄罗斯在前线部署的28万正规军与乌克兰45万现役部队的生死博弈。

若要理解这般胶着的战局,必须回溯至2014年的地缘安全困局。北约连续五轮东扩将防线推进至俄罗斯边境,特别是乌克兰政变后倒向西方阵营的态势,直接触发了克里米亚危机。随着明斯克协议在2021年彻底失效,俄罗斯对顿巴斯独立运动的支持与乌克兰强化军事部署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在2022年演变为全面战争。

二、战争导火索:2022年2月24日全面战争爆发溯源

战火点燃的瞬间往往承载着历史的必然,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承认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独立的三天后,乌克兰东部突然响起的炮声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俄方指控乌军炮击造成23名平民死亡,而基辅当局坚称这是"蓄意挑衅"。

普京随后发表的《论乌克兰历史地位》万字演讲,系统阐述了俄罗斯对乌政策的三大历史逻辑:斯拉夫文明的同源性、能源命脉的战略性以及北约东扩的威胁性。深究这场战争的底层逻辑,乌克兰内部42%的俄语人口与西部地区的民族主义浪潮形成撕裂态势。这种分裂在能源领域尤为显著:经乌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从2013年的1400亿立方米锐减至战前的400亿立方米,而北约在罗马尼亚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距俄边境仅600公里。当安全焦虑与经济利益相互叠加,战争便成为政治考量的最终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