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在农业上帮大忙,像老挝山村用它发求救信号,三分钟锁定位置,或泰国码头管理货轮,效率翻倍省油三千万,但这些是特定场景,日常消费级还没普及。
第三个原因是战略依赖和国际博弈。北斗出生就是为自主可控,源于海湾战争时看到GPS的军事威力,一旦冲突,美国能关信号或降精度,中国得有自己的。但民用上,大家还离不开GPS,因为全球标准和协议多以它为主。
北斗在"一带一路"上发力,马来西亚橡胶园装5000台北斗传感器监土壤,非洲30多个基站帮矿区定位。这不光是技术,还牵扯国家荣誉和经济合作,让人觉得北斗在慢慢改变世界格局。
往长远看,北斗在追赶中超车。2022年北斗三号两岁时,总师说它全面建成是中国第三个拥有全球系统的国家。2024年,北斗标准被国际接纳,意味着更多合作。
总的来说,北斗没完全取代GPS,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市场、成本、习惯这些现实因素在作祟。
GPS像老江湖,北斗是后起新秀,得慢慢积累影响力。希望未来,手机地图上多见"北斗定位",那时候咱们才能说,真正自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