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骑手成为
暗厨的"移动哨兵"
"如果商家地址在地下室或者二楼的,多半是没有堂食的外卖,谨慎下单。"这是一位骑手在"点外卖避坑指南"话题下的留言。
随着外卖行业急速扩张,无堂食外卖厨房数量激增。它们藏身于美食广场、共享厨房、地下室等,操作间面积较小,不接待消费者堂食就餐,只经营网络平台的餐饮外卖服务。由于经营场所隐蔽、商户规模小、经营地址和人员变动频繁等特点,容易成为监管盲区。
目前,针对这一新业态缺失细化标准的情况,上海多区的管理部门已经协作联动,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拟定辖区无堂食外卖厨房食品安全工作操作指引及管理规范,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健康与安全。
记者浏览社交媒体发现,不少骑手已自发做起了兼职的卫生"监督员"。他们发布的后厨实景,既为良心明厨带来流量,也使问题暗厨无处遁形。
因此,是否可以将这支庞大的骑手队伍,纳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模式中?例如,建立一套简便的举报-反馈机制,骑手只需随手拍摄、一键上传,市场监管部门便可根据线索快速响应、突击检查,并对属实的举报给予相应奖励。这既是对骑手额外付出的一种补偿,也能极大扩展监管的触角,形成一张由无数移动节点组成的实时监督网络。
根据沈阳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当地已经率先探索外卖骑手"随手拍"机制,今年6月升级信息系统,骑手拍摄上传后,问题自动推送至属地监管人员,形成"移动探头+智慧监管"的创新模式。
当然,这一机制要实现长效运转,也需厘清诸多细节:如何界定监督权限、如何保护骑手权益、如何防止恶意举报、又如何与现有法规衔接,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但我们相信,技术的赋能与机制的创新,能够让这些"在路上"的骑手,化身食品安全的"移动哨兵"。他们不再只是外卖的配送者,更可以成为公共健康的守护者,推动行业走向更透明、更规范。
其实早在今年315之后
"外卖员从来不碰的外卖有哪些"
话题登上热搜
"外卖员不碰的外卖"有哪些?
1.黄焖鸡:个别商家可能会使用冷冻肉等不新鲜的肉类食材,并且配菜清洗不彻底。
2. 炸鸡:很多使用的是半成品,保存不当容易生虫或变质。
3. 麻辣烫:食材种类多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卫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其汤底由多种香料和调味品混合而成。
4. 盖浇饭:部分商家为节省成本和时间,不会对食材进行充分清洗和处理,烹饪过程中可能使用大量的油和盐,不利于健康。
5. 饺子:外卖的饺子大多散装速冻饺子,其馅料可能使用了低廉的肉类或边角料等。
6. 粥:有些商家为了使粥看起来黏稠,会添加增稠剂等添加剂。7. 烤肉拌饭:价格便宜但肉质一般使用的是速冻肉。
7. 轻食:部分轻食商家为降低成本,会使用合成肉等劣质食材。
8. 料理包快餐:即预制菜,很多外卖商家提前买好相应的菜包,有人下单时加热即可出餐。
9. 水果捞:不良商家会用坏掉的水果来制作水果捞。
10. 烧烤:部分商家为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会使用油炸的方式制作烧烤。
11. 汤品:有些商家为节省时间和成本,会使用粉冲的方式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