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2日,美股三大指数再度承压下行,道琼斯指数跌0.7%,纳斯达克指数跌0.9%。相较于今年10月10日纳指3.56%的单日暴跌,这样的跌幅看似温和,却引发了市场更强烈的不安。原因在于,这不是一次单纯的获利回吐或经济数据引发的调整,而是一场由美国对华政策"模糊威胁"触发的方向性试探。当路透社披露"美国考虑限制对华出口含有使用美国软件制造的产品"时,全球资本市场突然意识到,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博弈正在触碰全球科技生态的"基础层"。这种"既模糊又吓人"的政策信号,比明确的制裁更具杀伤力--它像一把悬在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投资者陷入"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不确定性恐慌中。
一、"特朗普式威胁":模糊性背后的施压艺术
路透社的报道堪称"特朗普风"政策的经典范本:没有具体措施、没有明确时间表,只有"知情人士透露"的模糊框架--限制所有使用美国软件制造的产品对华出口。一位消息人士的话点破了其中的关键:"所有你能想象到的东西都是用美国软件制造的。"从笔记本电脑到喷气发动机,从芯片到医疗器械,美国软件早已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这意味着,一旦该政策落地,将不是针对某一行业的精准打击,而是对全球贸易体系的"系统性扰动"。
但吊诡的是,报道同时透露"美方可能会宣布这项措施以施压,但不会真正实施",甚至已在讨论"范围更小的替代方案"。这种"威胁大于行动"的策略,正是特朗普政府的惯用伎俩。2025年以来,类似的摇摆已多次上演:先是对英伟达和AMD的芯片实施严格限制,随后又取消;5月底对芯片设计软件加征新限制,7月初便解除禁令。美国前贸易官员艾米丽·基尔克里斯直言:"此类管制实施起来极为困难,并会对美国工业造成反噬。"白宫显然清楚这一点,其真正目的并非政策落地,而是在中美谈判前营造极限施压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