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模糊性形成了独特的"威慑悖论":政策越不明确,市场的想象力越丰富,施压效果就越强。正如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启程前往马来西亚前所说:"在与中国的谈判中,一切都在讨论范围内。"这句话看似开放,实则是将"不确定性"作为谈判筹码,逼迫中方在稀土出口等议题上让步。
二、市场恐慌的本质:对"政策不可预测性"的重新定价
消息发布后,美股的反应极具戏剧性:纳指盘中跌幅一度接近2%,虽然后续收复部分失地,但收盘0.9%的跌幅已传递出明确信号--市场不再轻信特朗普的"口头安抚"。就在美股收盘后,特朗普紧急表态:"认为我们会与中国达成协议,认为我们会与中国就大豆达成协议,认为我们将与中国就所有问题达成协议。"但这番以往能提振市场的言论,此次却遭遇冷遇--美股期货周四开盘小幅下跌,投资者用脚投票,开始重新定价"特朗普的不确定性"。
市场恐慌的根源并非政策本身,而是"政策不可预测性"带来的风险溢价上升。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曾指出,美股下跌往往源于"多重利空叠加下的信心崩塌"。当前市场正面临三重不确定性:一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幅度加大,从关税到科技制裁,政策工具的使用越来越激进;二是美国政府"停摆"风险尚未完全解除,经济衰退担忧升温,美联储10月降息概率已升至100%;三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引发的成本上升,中国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加速布局海外云服务,阿里云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基础设施,亚马逊云则凭借"全球一盘棋"优势抢占市场,这种生态博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下跌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10月10日,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0%关税后,纳指曾暴跌3.56%。短短两周内,两次大幅波动都与对华政策直接相关,说明市场已将"中美贸易摩擦"视为影响行情的核心变量。当政策成为比经济数据更重要的驱动因素时,资本市场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投资者不再聚焦企业盈利等基本面,而是被迫成为"政治分析师",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