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密集事故并非孤例,而是美军近年航空安全隐患的集中爆发。在今年2 月,一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在加州圣迭戈港坠毁;在7月30日,一架F-35隐身战斗机在加利福尼亚州失事;8月15日,另一架"超级大黄蜂"在佛罗里达海岸沉入海底。
据统计,2024年美军坠毁军机数量已达到41架,是2023年的两倍。而去年以来美国海军仅F/A-18E/F系列战斗机就已损失4架,A级航空事故高达15起,相当于每月都有严重事故发生。相比之下,以坠机频发著称的印度空军2024年仅有8起坠机记录,美军早已取代印度成为真正的"坠机大国"。
事故背后是美军装备体系与全球战略之间的深层矛盾。作为军事存在最广泛的国家,美军战机常年在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多地执行高强度任务,机身损耗远超设计预期。更严重的是,新战机项目的延误与成本飙升,迫使大量老旧装备超期服役。F/A-18系列战斗机平均机龄已接近20年,而"尼米兹"号的舰载机弹射系统与拦阻装置也已运行半个世纪,设备老化问题难以回避。

装备维护的疏漏与训练体系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风险。在去年5月,一架F-22隐身战斗机因冲洗维护时用水管直接喷射起落架舱室,导致飞控系统失灵坠毁,价值2.01亿美元的装备化为残骸。在 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坠毁调查中,更暴露了美军过度依赖模拟训练、忽视安全基础教学的问题,机组人员对连续6次警报视而不见,最终错失逃生机会。这种"重任务、轻安全"的倾向,使得原本可避免的故障演变为致命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