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首提四大战略叠加效应,重点强调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展(3)

2025-10-24 10:02  头条

(2)创新:①"新质生产力"被置于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明确了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②数字中国定位的变化,在"十四五"放在"现代产业体系"下面,"十五五"放在"创新"下面;

③强调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公报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④未来《建议》发布后,可进一步关注对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范围界定有何变化。

(3)内需:①内需特别是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五年前,"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首次写入"十四五"规划;今年,更加强调内需的重要性,比如,经济循环方面没有再讲双循环,而是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②新提"两个结合",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发生变化,公报强调"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民生的消费领域要加大支持,如"养老育儿"等;另一方面,投资的概念扩大,除了传统的投资于物,还有投资于人,后者包括教育、就业、社保、人口质量、公共服务、服务消费等诸多领域。

③开始更多关注需求对供给的影响、关注供需双向关系,"十四五"强调更多的是供给创造需求,提出"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而这次"十五五"更注重双向互动关系,"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④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下定决心,强力清除掉那些现存的地方保护主义、不统一的市场规则、以及阻碍要素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这是实现国内大循环、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一步。

(4)经济体制:①"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表述,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火车头地位。

②相比"十四五",更注重"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打破那些阻碍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规则,建立起一套能让市场来决定资源流向的、公平高效的新体系。

(5)对外开放:①顺序更靠前,从第九位提高到第五位,是提升幅度最大的主题;

②强调"制度型开放",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开放,比如降低关税、允许外资进入某个行业,而是转向规则层面的对接,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在法律、法规、管理、标准等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完善。

③"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强调这种开放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主动采取的行动,而不是在外部压力下被动做出的让步,体现了一种战略定力和自信,即按照自己的节奏、规划和优先顺序来决定开放的领域和程度,以服务于国内的高质量发展。

④"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双向"既包括"引进来"(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也包括"走出去"(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既要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让外资愿意投、留得住,同时也要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更多便利和机会。

(6)区域发展:①首次强调四大战略叠加效应,"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重大战略主要解决"增长极"的引领问题,主体功能区战略主要解决"空间利用"问题,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解决人口流动和城乡发展问题,四大战略叠加效应意味着所有空间规划政策必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②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这与此前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一致,不鼓励各地盲目"一哄而上"发展特定产业,而是要求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异化、特色化地发展新兴产业。

③将"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单独列出,体现了对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的重视。

(7)社会民生:①共同富裕是重要要求,考虑到2035目标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五五"期间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步伐。

②"十五五"时期的民生工作,总目标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务实和可持续的原则,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将资源将优先集中在最基本、覆盖面最广、最能保障社会底线的领域,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③提出"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表明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只是看重结果公平,也更强调机会公平。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节奏不及预期;关税事件反复和出口下行风险;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