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放进冰箱会致癌,是真的吗?

2025-07-21 10:31  头条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这样的操作:买菜回来后,直接连着装菜的塑料袋一块儿放进冰箱。省事、干净、还不占空间,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

但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塑料袋放进冰箱会释放有毒物质,甚至致癌。"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今天就来揭开这个"冰箱塑料袋"背后的真相。

塑料袋真能致癌?先看看它到底是什么

不是所有塑料袋都一样。 有些是正规食品级包装袋,有些却是来自菜市场、超市打包台的"一次性塑料袋"。后者往往价格低廉,没有食品级认证,甚至来源不明。

这些非食品级塑料袋,多使用聚氯乙烯(PVC)、再生塑料等廉价原料制造。里面可能残留增塑剂、重金属、工业染料等有害物质。一旦遇到油脂、高温或长时间储存,这些有毒成分就可能迁移到食物中。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16中明确指出:食品接触材料必须符合迁移量限制和添加剂使用标准。而普通的塑料袋,根本没有经过这类检测。

冰箱不是保险箱,低温也拦不住有毒物质

很多人会想:放冰箱又不加热,怎么可能有毒?这其实是个常见误区。虽然冰箱温度低,但塑料袋与食物长时间直接接触,仍可能发生化学迁移。《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曾发表论文指出,即便在4℃的冷藏环境下,部分塑料袋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和其他增塑剂仍会缓慢向食物中迁移。

尤其是蔬菜、水果这类含水量高、表皮薄的食物,更容易吸附这些物质。如果你把带水的青菜直接连袋放进冷藏室,等于长期给食物"泡毒水"。

实验证实:劣质塑料袋,真的会"出事"

在202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某高校实验室对市售塑料袋进行了专项检测。研究人员将市面上10种塑料袋分别装入水、油、醋等模拟食物环境,放入冰箱冷藏7天。

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塑料袋释放出了超标的增塑剂和挥发性有机物。其中一种黑色塑料袋检测出铅含量高达标准上限的5倍,且有明确的致癌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颜色越深、越不透明的塑料袋,越容易含有工业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低温下也可能缓慢释放,积少成多,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有毒物质是怎么一步步"吃"进身体的?

我们并不是在吓唬你,而是有据可循。这些塑料袋释放的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苯类化合物等物质,大多属于内分泌干扰物,在医学研究中已被证实与乳腺癌、前列腺癌、不孕不育、儿童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研究指出,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可通过食物链积累进入人体,并影响肝脏解毒功能及内分泌调节。长期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体内激素紊乱,甚至增加癌症风险。

安全使用塑料袋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是所有的塑料袋都不能用,关键在于你用的对不对。

第一,认准"食品接触用"标识。正规食品袋上会有"QS"、"食品用"、"刀叉杯"标志,这是合格的象征。

第二,避免重复使用非食品级塑料袋。超市里装肉、装菜的那种薄袋子,只适合短时运输,别拿来二次冷藏甚至加热。

第三,蔬菜、水果清洗后建议用保鲜盒或食品级保鲜袋储存。这样不仅避免塑料迁移,还能有效延长保鲜时间。

第四,千万不要用塑料袋直接加热。哪怕微波炉标明可用,也要确认包装袋是否为"微波炉专用"。

那些年我们忽略的"日常小动作",其实影响很大

其实,不只是冰箱里的塑料袋,生活中类似的"无意识行为"还有很多,比如:

用塑料袋盛热汤

用塑料膜包着菜直接上锅蒸

把外卖包装盒直接放进微波炉

这些行为都可能让塑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长期积累,风险远大于你想象。

最后提醒:别让"方便"成了健康的代价

也许你会说,一次两次没事。但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很多慢性病和癌症的发生,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习惯,才是真正影响健康的大问题。所以,别再把装菜的塑料袋直接扔进冰箱了。这一步很简单,却可能让你和家人避开一场隐形的健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