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今年63岁,退休后开始注重养生,每天早上5点起床,跳广场舞、跑步、爬楼梯,样样不落。她总说:"人老了更要多运动,越动越健康!"可没想到,前几天她在跳完广场舞后突然感觉膝盖剧痛,检查发现半月板损伤,需要休养三个月。
很多人到了老年,依然认为"多动才能长寿",但其实,运动并非越多越好,更不是越剧烈越有效。医生提醒:年过60岁,运动要讲究"量力而行",一旦方式不当,不仅不能强身,反而可能伤身。
一、运动好处多,但不是"老少通吃"
运动的确是延缓衰老、预防慢病的重要方式。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老年人健康指南》明确指出,规律锻炼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还能改善睡眠、提升免疫力。
但问题在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包括骨骼、关节、心肺耐力等都在下降,过度运动或运动方式不当,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关节磨损,甚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已成为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中国老年健康报告(2020)》数据,65岁以上人群中,因跌倒导致骨折的发生率高达12.59%,其中超六成发生在运动过程中。
所以,运动虽好,但必须"对症下药"。
二、医生提醒:年过63岁,要避开这4种高风险运动
很多看似"健康"的运动,其实对老年人并不友好,尤其是下面这4种,医生建议要尽量避免:
1.跑步
跑步是很多人坚持多年的运动习惯,但对老年人而言,跑步对膝盖、踝关节的冲击力太大,尤其是体重偏重或已有膝关节病史的人,长期跑步容易加重关节磨损,诱发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
专家建议:60岁以上人群可用快走替代跑步,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能减少关节负担。
2.高强度跳操或广场舞
跳操、广场舞虽然气氛热烈,但很多老年人喜欢跟着节奏"蹦蹦跳跳",一不小心就容易扭伤、拉伤。
特别是在水泥地、瓷砖地上跳舞,冲击力更大,对膝关节造成不可逆损伤。
专家提醒:跳舞可以适当,但要选择节奏缓慢、动作柔和的舞蹈方式,避免剧烈转身、跳跃。
3.爬山、登高
登山虽然能锻炼下肢肌肉,但对老年人来说,爬山属于高风险运动:坡度大、地面不平、容易滑倒,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骨折。
数据显示:60岁以上高龄人群中,因登山摔伤就医的比例逐年上升,且骨折恢复周期长、并发症风险高。
医生建议:可以选择平缓的林间步道或公园小道散步,既能亲近自然,又能锻炼身体。
4.深蹲或负重力量训练
很多人认为做深蹲、举哑铃可以增强肌肉,防止肌肉流失,但错误的姿势和过大的重量,对老年人的腰椎、膝盖是极大的负担。
尤其是未经专业指导的"盲目练肌",极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肌肉拉伤等问题。
建议:老年人可以尝试低强度的阻力训练,如弹力带训练、水中行走等,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每次控制在15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