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看到老张晒新车,配文:"小棉袄兑现承诺!" 一问才知道,他家二胎落地是个闺女,两口子当年约定:生女儿就换车!第二天真去提了!评论区炸了:羡慕啊!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儿子是建设银行?这话听着全是老父母的辛酸泪!嘴上都说"男女平等",可养娃路上的付出,老了之后的境遇,差别大得能让你怀疑人生!看看身边那些60岁大爷大妈的生活,答案全写脸上了!
留心观察小区公园就是个活生生的"养娃成果展"!那些精神头足,穿着鲜亮裙子、踩着新款运动鞋,音响一开、舞步飞扬的阿姨们;旁边石凳上,揣着好烟、泡着热茶,悠闲下棋侃大山的叔叔们… 十有八九,家里养的是闺女!省心啊!退休金自己花,旅旅游、美美容,日子过得滋润。
再看另一边!门卫室穿着洗得发白、领口都磨毛了旧工装的大爷;超市里,头发花白的大妈,佝偻着腰在整理货架、拖地… 不用问,家里多半养着儿子!为啥这把年纪还拼命?一个字:钱!不敢歇啊!买菜挑最便宜的,肉都算计着买,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想着怎么贴补儿子。
我老家邻居王大爷,地道农民,哪有什么退休金?60好几的人了,还在外地工地上,顶着日头搬砖扛水泥!他说:"儿子去年刚在省城买了房,月供大几千!我不干,他压力太大," 这话听着让人心头发酸。还有个李奶奶,老房子拆迁,两个儿子,没一个愿意接老娘同住!老太太躲在老屋哭了好几天,最后咬牙拿出攒了一辈子的棺材本,8万多块,在镇上买了套又小又破的二手房养老。当年,两个儿子的孩子,哪个不是她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大孙子都大学毕业了!结果老了连个安身的地儿都没保障!这现实,啪啪打脸"养儿防老"!
是养儿子的爹妈天生劳碌命?不想享清福?谁不想退休了游山玩水?可现实这座大山,根深蒂固的老观念:"儿子是根,传宗接代!" 这根深蒂固的"姓氏文化",坑苦了多少爹妈!儿子结婚,房子得备好吧?彩礼得凑齐,生娃了,爷爷奶奶带孙子,那是天经地义。要是敢说"不",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你!责任?那是一座搬不动的大山!
女儿呢?传统观念里,嫁出去就是"婆家的人"。娘家父母没有必须给女儿买房的硬性压力(当然现在疼女儿的父母很多也会帮衬,但社会普遍"默认"压力小很多)。带外孙?那是"帮忙",是情分,不是必须的本分!压力减少一半!
更扎心的是,儿媳妇生了娃,公公婆婆面临经典二选一:要么出钱(补贴奶粉钱、月嫂钱、甚至房贷),要么出力(全职带娃)。要是敢两手一摊,既不出钱也不出力?儿媳妇那句"名言"分分钟砸过来:"你现在不管我小,将来也别指望我管你老!" 就这一句,谁敢停下挣钱的脚步?
反观养女儿的家庭,哪有这层"紧箍咒"?女儿嫁了,婆家一般不会理直气壮要求娘家必须出钱出力带外孙(同样,现在很多姥姥姥爷也爱带,但"被要求"的压力感完全不同)。娘家父母的经济和时间压力,自然就轻多了。到了晚年,轻松过日子。
要说经济压力还能咬牙扛,那爹妈生病住院时的场景,才是真正考验人心、暴露差距的时刻!老话说"女儿是爹妈的小棉袄",暖在病床前!
去年我小姑做个胆囊手术,不算大手术,但也得住院几天。从办住院手续、跟医生沟通,到术后陪床,端水喂饭、擦脸擦身、盯着输液瓶… 全是表妹一个人忙前忙后,白天黑夜连轴转。表哥呢?微信转了笔钱过来,留言:"妹辛苦了,钱不够跟我说,最近项目紧走不开,孩子也感冒了。" 人没见着。小姑后来拉着我的手说:"以前老思想,总觉得生儿子好,脸上有光能传香火。现在躺病床上才真明白,关键时刻,还是闺女靠得住!再远也惦记着爹妈,伺候得贴心啊!"
我家后楼住着个王姐,那叫真孝顺!她家条件不错,城里、市里都有房。她亲妈瘫痪在床好几年,天天骑个小电动车,风雨无阻往娘家跑,给老妈翻身、按摩、擦洗、喂饭。晚上把老妈伺候睡踏实了,才摸黑骑车回家。后来实在心疼老妈,干脆把瘫痪的老妈接到自己家里!端屎端尿,精心伺候,直到老人安详离世。街坊邻居提起王姐,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这样的闺女,哪个当爹妈的不盼着?病床前这份不离不弃的守护,多少钱能买来?
当然,咱也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不是所有养女儿的父母都能躺赢享福,也不是所有养儿子的爹妈都注定晚年凄凉。关键还得看爹妈自己早年种下了什么"因"!
认识个李阿姨,典型的重男轻女。家里一儿一女,从小儿子是宝,女儿是草。好吃的紧着儿子,新衣服先给儿子买,女儿捡剩下的;零花钱?儿子永远比女儿多!女儿高中毕业就打工去了,女儿出嫁,李阿姨没给嫁妆,还总觉得女儿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
现在李阿姨老了,身体不好。儿子躲得远远的。她想起女儿了,想让女儿养老。结果女儿回来得很少,电话也不勤。心里憋屈:"小时候好吃的没我份,新衣服没我穿,钱都给了弟弟,现在需要人伺候了想起我了?我心里的疙瘩,解不开!" 这能全怪女儿不孝吗?是爹妈当年的"偏心眼",亲手把那点血脉亲情给冻成了冰疙瘩!再热乎的"小棉袄",也经不住这么糟践啊!
看完这些身边事,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什么"生儿防老"?靠不住啊!真正能"防老"的,不是儿子也不是女儿,而是你从小用心浇灌、教育出来的那个懂得感恩、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养儿养女的差别,在爹妈脑子里那本"教育经"!从小教会孩子将心比心,体会父母的不易,懂得付出与回报。这样的孩子,甭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长大了自然会心疼你,主动把养老的担子挑起来!要是教育失败,养再多的儿女,也可能老无所依,晚景凄凉。
所以啊,甭再纠结生儿生女哪个好了!真没啥意义。与其烧香拜佛求性别,不如踏踏实实,从娃小的时候就开始,在他心里存下一笔丰厚的"孝心存款",教会他爱与被爱,责任与担当。父母晚年的幸福指数,跟娃的性别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它只跟你早年投入的教育成本是否"良心" 挂钩!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