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遛弯的大叔大妈、职场上仍在打拼的中年人,1965年到1975年出生的这代人,正陆续步入退休阶段或面临退休倒计时。上要照料年迈父母,下要操心子女生活,他们对晚年保障的需求格外迫切。好消息是,一系列贴合实际的民生政策陆续落地,每一个都精准回应了这代人的核心关切,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第一个好消息,灵活就业参保不再受户籍限制,异地打拼也能稳缴社保。这代人中不少人是灵活就业者,过去异地参保的户籍门槛让他们犯难--要么回户籍地缴居民社保,养老金和医保报销比例低;要么在工作地无法参保,面临保障断层。2025年起,全国范围内(除少数城市外)已全面取消这一限制,2.3亿灵活就业者迎来"参保自由"。
只要持有身份证和就业证明(如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平台接单证明等),就能在就业地参保职工社保,享受和本地人同等的待遇。以深圳为例,灵活就业者缴满15年职工社保,退休后月养老金约2000元,而居民社保仅能领800元左右,差距明显。更方便的是,异地就医可直接刷医保卡结算,不用再垫付全款、来回跑腿报销。外卖员小王就体验到了便利,2025年参保职工社保后,5万元医疗费直接结算,个人仅付7500元,比之前缴居民社保多报1.5万元。
第二个好消息,养老金保障持续升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红利凸显。这代人经历了养老制度的变革,不少是"中人"群体,养老金待遇衔接一直是他们的关注点。如今,养老金计算模式已实现统一,无论企业还是机关单位退休,都按"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核算,彻底打破了身份差异带来的待遇鸿沟。

截至2025年,基本养老金已实现连续多年上调,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同时,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发力,每年缴存的1.2万元可在个税税前扣除,领取时仅按3%低税率计税,相当于国家为养老储蓄"补贴"税费。对于缴费年限长的人来说,优势更明显,部分省份对缴费超15年的人员,每多缴1年就提高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长缴30年的待遇远高于仅缴15年的情况。
第三个好消息,养老服务越来越便捷,居家、社区养老有了更多支持。这代人大多希望在家养老,而适老化改造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正让这个愿望成为现实。目前,多地推进居民住宅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改造,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难的问题;社区老年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越来越普及,独居老人不用再为吃饭、日常照料发愁。
针对失能、高龄老人的照护需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已提升至80%以上,专业的照料服务能有效减轻子女压力。农村地区的互助性养老服务也在推进,乡镇敬老院向社会开放,优先保障孤寡、留守老人的照护需求,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此外,老年友好型智能产品越来越多,帮助老年人轻松使用线上挂号、手机支付等功能,跨越"数字鸿沟"。
第四个好消息,社保转移接续更顺畅,退休地选择更灵活。这代人不少人有多地工作经历,社保转移曾是他们的烦心事。现在,社保转移已实现全程线上办理,登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就能申请,不用再跑多个城市。缴费年限可累计计算,个人账户金额全部合并,不会因为换城市工作就"白缴"。
退休地选择也遵循"户籍地优先、从长从后"的原则:在某地缴费满10年就能选择在该地退休;多个城市满10年,可选最后一个满10年的城市;没有城市满10年,回户籍地退休即可。比如在武汉缴了5年、上海缴了15年的参保者,可在上海退休,基础养老金按上海社平工资计算,待遇更有保障。部分城市还允许异地参保者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每月补贴可达600元,进一步减轻缴费压力。
1965-1975年出生的这代人,为家庭和社会付出了诸多努力,如今这些民生政策的落地,正是对他们的暖心回馈。从社保参保的便利化,到养老金待遇的稳步提升,再到养老服务的全面升级,每一项举措都让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了解并用好这些政策,能让退休规划更清晰、更省心。无论是异地参保的灵活就业者,还是即将退休的职场人,都能在政策支持下,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份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