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政策拐点已出现,任泽平谈重启楼市七大措施(2)

2023-02-15 15:28  任泽平

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如德国自2018年起,为缓解房屋市场上房价与房租快速上涨为家庭带来的额外负担,政府为居住条件欠佳、收入普通的家庭提供每孩12000欧元的住房儿童金(Baukindergeld)。我国可以考虑出台全国层面减轻育龄家庭生育成本的政策,具体包括对二孩及以上家庭发放购房现金补贴、房贷利率下调、购房首付比例下调等。一方面降低多孩家庭购房门槛,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另一方面对多孩家庭实施"特惠政策",降低生育成本,提振育龄家庭生育率。

6、降低土地增值税、二手房交易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等。财税政策直接影响市场供应。税收政策直接影响房地产交易量,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的优惠减免,对增加房地产供应有直接影响。土地增值税的征收和计算,也直接影响开发商的推盘节奏。

比如,2022年9月财政部、税务总局,明确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自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住房出售后1年内在市场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利用税收工具,可以通过合理降低房地产在建设、交易环节的税费负担,使房地产税制度更合理、公平的同时,减轻老百姓的购房成本,对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也有益处。

二、长期住房制度建设

根据我们对美国、日本、英国、中国香港、德国、新加坡等住房制度和房地产市场的研究,结合中国住房制度现状和发展阶段特点,建议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房地产税、租购并举为五大支柱构建长期住房制度构建长期住房制度。

1、推动都市圈城市群战略。根据对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上百年的人口大迁移研究发现,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迁移集聚是基本规律,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符合国际规律,中国人口持续向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近10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180万人,成渝、中原城市群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65万人,但东北、西部等区域近年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人口流出趋势。

长期以来,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小城镇派思路错误影响下,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土地供给向三四线城市倾斜,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明显背离。由此形成了人地分离、土地供需错配,这是导致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的根源。

2、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改革"人地挂钩",优化土地供应。未来应坚持都市圈城市群战略,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跨省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严格执行"库存去化周期与供地挂钩"原则,优化当前土地供应模式。如东北和西部地区售卖用地指标,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东北、西部用地指标大量浪费的问题,以及东南沿海用地指标短缺的问题。可以支持人口流入多、房价涨幅大的城市如杭州、深圳与人口流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富裕城市如哈尔滨、兰州"结对子",进行农业用地指标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动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