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地区某一经销商在酱酒热的时候与厂家合作开发了3个标的酱酒,共计500万元。一年多的时间出售了300万元左右,如今还剩200万元的货物在仓库中。"已经放弃贴牌产品了",他告诉记者。
入坑的不仅仅只有酒业经销商,也有外行的消费者。
一些人虽然并不一定是酒水的深度饮用者,但在当时将投资酱酒作为一个好选择。早期入局的人赚到了钱,加之一些知名酱酒当时已经有了金融属性,于是就有源源不断新的参与者进来。"深圳很多做出口生意的因为疫情影响都转去做酱酒了。出口受到影响,又没有好的投资方向,于是他们就跟风囤贴牌酱酒"。高位接手后,那些后来的参与者,不管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如今大多被套牢,找不到"接盘侠"。
"很多单位、协会、商会都在搞酱酒",一些贴牌的酱酒,便通过商会、协会的渠道消耗掉。"刚开始靠着人情卖,后面就没有了",同时酒质也并不能完全保证。某酒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的一位熟人买了校友会的酒以后,喝了一次眼球出血住院住了大半个月。"说是私人定制,挺乱的,品质太差,没有底蕴是酿不出好酒来的"。
不仅仅是品质,很多酱酒的体系也并不完善。
一些小酒厂当时多用高开低走的方式,将出厂价定得很高,标价1000多元,然后随货赠送,把价格打到2、300元。"看似利润空间大,其实酒质估计就几十块钱。小厂酒主要是卖给了一些企业商协会"。
广东一从业人员向记者反馈,好多新的酱酒品牌有直销的、有加盟的、有联合创始人的、有高开低走的、有走新零售的、有搞圈层营销的、有卖社区团购的......"今天这创一个明天那创一个模式,分析来都是低投资高回报,画饼充饥,但是他们没宣传投资有风险,而且风险极高。你想有资源的人会乱喝没有品牌背书的吗?没有资源的能随便卖出去酒吗?有些人就算卖出去了也是人情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