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为什么没人买了?消费者零售市场遇冷,资本下不去嘴

2022-10-09 14:38     金融界

"凉"了的人造肉,资本下不去嘴

当人造肉泡沫被戳穿的那一刻,没有一个风口上编造的神话故事是无辜的。

前不久,被比尔·盖茨押注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引起市场关注,业绩亏损超市场预期,呈扩大趋势,公司的股价也较历史最高点下跌近九成。财报显示,2022年Q1季度,Beyond Meat营收1.0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9%;但净亏损扩大至1.005亿美元,利润同比下滑268.44%。

国外人造肉市场效益不佳,也影响到国内市场。比如,Beyond Meat重要原料供应商、中国人造肉概念股双塔食品也陷入营收利润下滑、资产减值的窘境。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收4.49亿元,同比下降4.06%;净利润5148.25万元,同比下降48.3%。

2019年,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美股上市,一时股票大涨,成为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日涨势最好的股票。中国资本市场对此感到亢奋,国内也迎来一波人造肉热潮,人造肉概念股在A股市场引发躁动,双塔食品、维维股份等公司在当时拉出多个涨停板;2020年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融资数量井喷。

但2021年以后,国内人造肉市场有熄火的趋势,消费者市场、资本市场双双遇冷。 由于核心技术落后、中国消费者接受度不高、渠道受限等原因,中国人造肉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跳脱小众消费市场,资本也因此退潮。

国内人造肉市场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消费者零售市场遇冷

2019年起,有多家人造肉品牌进入国内消费者市场。一类是Beyond Meat、雀巢、联合利华等国际公司,抢滩中国人造肉市场;一类是站在风口上,近几年才向人造肉发力的创业公司,比如,星期零、Hey Maet等;以及,类似双塔食品、金字火腿这样传统A股公司的入局与转型。

人造肉企业想要形成品牌效应,就必须触达C端消费者市场,连锁便利店、商超、电商平台成为重点入驻对象。 比如,星期零与罗森、美宜佳、喜士多等多家连锁便利店达成合作,上线联名植物肉产品;Beyond Meat产品进入盒马鲜生、麦德龙等零售商超;此外,大部分人造肉品牌都开设了天猫、京东的旗舰店。

"星期零"天猫旗舰店

企业广铺渠道,借机增加市场份额,但人造肉品牌在各大平台的销售成绩似乎都不理想,消费需求仍处于被唤醒阶段。 截至目前,还未有第三方平台发布过近两年人造肉产品消费的统计数据,或许与样本数量少且过于分散有关。仅天猫渠道来看,目前Beyond Meat店铺粉丝数仅突破1万,销售最好的产品400余人付款;星期零店铺粉丝4000余人,销售最好的植物肉产品只有95人付款;而此前在金华金字火腿旗舰店销售的人造肉植物肉饼,目前已下架。

事实上,国内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态度一直比较冷淡,只有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其有所了解,愿意消费的群体就更少了。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 "新的品类市场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认识、认知和认可,目前整个消费端对于人造肉的认知度还不高,更不用提认可度了。"

消费端遇冷牵扯多种原因,其中,口感和价格是阻拦国内消费者的两座大山,这背后体现了人造肉公司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与国外相比, 中国尽管在素食产品的生产加工上拥有较为成熟的工艺,但始终没有突破"干法挤压"的技术路线,导致产品黏软,难以模拟出动物肉的纤维结构,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豆腥味。 而人造肉行业的核心优势是模拟真肉的挤压技术。以Beyond Meat为例,基于双螺杆挤压技术的高湿法挤压工艺令它区别于其他企业。

即便生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会带来更多难题。 根据《植物肉产业发展报告》,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植物肉产品并非汉堡、肉卷等美式简餐,而是火锅、烧烤、卤味、炒菜等中式料理,这对植物肉产品的制作工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