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结束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3)

2025-04-24 14:22  互联网

直到元代灭亡之前,元代丞相都一直大权在握,即"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严重威胁到了皇权。而在另一方面,元代丞相大权在握,导致元代内部矛盾非常激烈,甚至发展到了兵戎相见与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可以说,元代百年而亡的原因,至少一半与元代内部争权导致的混乱局势有关,而混乱的原因又与丞相独揽大权、皇权不振有关。

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大致沿用了元代官制与传统,让中书省负责政务,丞相大权在握,而当时政权初创,各级部门官员只能任由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推荐。

于是,逐渐形成了以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人为首的圈子。更为重要的是,明代丞相虽然不具备元代丞相的权力,但也超过了历史上的丞相权力。一旦如此延续下去,明代极有可能与元代一样,陷入皇权与相权之争,最终导致政局混乱乃至国家快速灭亡。

因此,这不仅关系到权力之争,还关系到明代国运,由不得朱元璋不慎重。事实上,朱元璋早就想办法解决了,只是还是没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洪武三年,严礼等儒生提出臣民不得越过中书省上书皇帝,换言之就是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听不到下面臣民的声音,将权力全部收归中书省。对此,朱元璋自然反对,他说"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当然,朱元璋可以听取下面臣民的声音,也依然无法阻止丞相大权独揽。

俗话说,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于是朱元璋换了丞相,李善长退休,先后任命徐达、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后来胡惟庸成为百官之首的左丞相。然而,胡惟庸在任时变本加厉,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而且经常不经过朱元璋的私自批阅并直接实行,这让朱元璋忍无可忍。

朱元璋制造的"胡惟庸案",表面说是谋反大案,实际上是皇权与相权之争。至于为何株连众多,原因在于一部分是追随胡惟庸的党羽,一部分是支持推崇"相权"的朝臣。

朱元璋在位时,丞相尚且如此大权在握,担心在他去世之后,丞相更是可能会颠覆大明江山。于是,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就废除了丞相制度,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将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他想加强皇权并不客观。

参考资料:《明史》、《元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