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退休,不少人等着社保局发通知再办手续,觉得这样万无一失。但根据《社会保险法》和人社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办法》,退休手续办理、养老金核算的核心环节里,"主动核对"才是关键。社保局不会逐一提醒每个人,这3种情况要是自己不上心,很可能错过权益,少领不少钱。

第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是,档案年龄和身份证年龄对不上的情况。很多人觉得退休年龄按身份证算就行,根本不会去查档案,可社保局审核时认的是档案。国家早有规定,身份证和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档案最先记载的为准,这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里写得很清楚。
有位王师傅身份证上是1965年6月出生,以为2025年6月才能退休,结果档案里最早的招工表写着1965年3月,按规定3月就该办退休。幸亏他提前一年查了档案,及时申报手续,没耽误领养老金。要是等身份证年龄到了再办,反而可能错过申报时间,虽然退休金一般能补发,但中间要走不少流程,耽误功夫。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早期户籍管理不完善,很多人的档案和身份证年龄有出入。有的档案年龄比身份证小,得延迟退休;有的档案里不同材料记载也不一样,这时候就按最早形成的材料算。建议提前1到2年去查档案,重点看招工表、入伍表这些最早的材料,发现问题早准备证明,别等临近退休才着急。
第二种情况是社保缴费信息有遗漏,尤其是视同缴费年限没算全。很多在国企、大集体上过班的人,或者退役军人,有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得靠档案认定,社保局不会主动去核对每个人的视同缴费记录。要是档案里的相关记录没被及时录入,核算养老金时就会少算年限,每月领的钱自然少了。
南京市的社保指南里明确提醒,办理退休前要核对1992年1月后的参保缴费信息,包括缴费年限、缴费基数这些,有应录未录、应缴未缴的情况,得先去社保机构处理再申报。现在查缴费记录很方便,通过"江苏智慧人社"APP、网办大厅或者自助终端就能打印权益记录单,自己对着单子一笔笔核对,比等着别人提醒靠谱多了。
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和有过工作变动的人,更要仔细核对。换工作时可能出现社保转移不及时的情况,有的单位漏缴几个月也没察觉,这些都会影响缴费年限。提前核对清楚,能及时补缴或补录,养老金核算才不会吃亏,毕竟缴费年限每多一年,每月的待遇都会高一些。
第三种情况是没按时申报退休手续,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原因耽误了,都可能影响养老金领取。按规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有权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但手续得主动去办。南京市规定,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单位或代理机构要在达到年龄前一个月申报,灵活就业人员也得提前准备材料申报。
有人觉得晚几个月办没事,反正能补发,可补发要符合当地政策,还得看延迟的原因和时长。而且办理退休前还有不少准备工作,比如申领第三代社保卡并激活银行功能,因为养老金是通过社保卡发放的。要是没提前办好卡,就算手续批下来了,钱也没法及时到账,白白等一段时间。
自愿提前退休或者弹性延迟退休的人更要注意时间节点。想提前退休的,至少要提前3个月书面告知单位或代理机构;延迟退休的,也要在终止延迟时间前一个月申报。2025年的政策里,第二季度及以后退休的都建议提前3个月申请,别踩着点去办,万一材料少了或者有其他问题,来不及补就麻烦了。
其实办理退休手续不算复杂,单位职工由单位通过网办大厅申报,灵活就业人员由代理机构申报,材料齐了之后,社保部门20个工作日内就能出审批意见。关键是自己要主动上心,提前核查档案、核对缴费记录、算准申报时间,这些事社保局不会挨个通知,全靠自己留意。
退休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养老金是往后生活的重要保障,每一笔钱都不能马虎。《社会保险法》给了大家享受待遇的权利,但权利的实现需要自己主动维护。档案年龄、缴费记录、申报时间这三件事,提前一两年就该提上日程,一步步核实清楚,才能确保退休后能足额领到养老金。
现在身边退休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但主动核对信息、按时办理手续都是一样的关键。那些顺利领到足额养老金的人,大多是提前做足了准备,没等别人提醒就把该办的事办好了。毕竟养老金是自己的钱,自己上心才最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