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宋濂也真是不幸,都已经年过古稀得到皇帝批准退休的人了,却因为次子和长孙卷进了胡惟庸的案子而受到牵连。宋濂,金华浦江人,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很小的时候就由于为人聪明、记忆力超强,被人称为"神童"。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今浙江金华),就请名声在外的宋濂出山。可朱元璋起初并没有十分重视宋濂,因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是枪杆子,唱主角的是那些紧握枪杆子的武将。宋濂是一个纯儒生,没有刘基的谋略,也提不出朱升那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见,朱皇帝只是将他作为太子的家庭教师兼自己的私人顾问留在身边。宋濂的突出贡献是在大明朝建立以后,如果说他的笔杆子在朱元璋夺取天下发挥过作用的话,就是帮助朱元璋起草了那篇在当时影响极大的《讨元檄文》。
宋濂虽然不善于砸碎一个旧世界,但在建立一个新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满腹经纶、熟悉典故。
宋濂没有担任过重要的行政职务,除了为太子和诸王教授经学外,主要的工作就是主持编纂《元史》,此外还为皇帝起草各种公文。朱皇帝要大举封赏功臣时,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依据汉、唐的先例,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很有建设性的意见。由于工程浩大,牵涉人数众多,又要照顾到方方面,那段时间宋濂吃住都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地工作。
国家的各项礼仪制度,从祭祠宗庙和各种神癨的典礼,到上朝、宴会、法律、历法以及百官衣冠的制度,及外国使臣进贡和赏赐的礼仪,甚至连元勋大臣去世后的谥词等,凡是和典礼、文章有关的事宜,朱元璋都交由宋濂负责。因为在文化建设方面才能出众,再加上担负教育太子、为皇帝传道解惑的重任,宋濂自己也必须不断地充电,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被推为文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