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将到跋扈自雄,通过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历程!(3)

2024-12-18 17:02  360kuai

经过七年战争的汰弱留强,此时的左良玉已经成为朝廷在河南的依仗,感觉到此时自己愈发重要的左良玉已经露出了跋扈的苗头。史载'良玉在怀庆时,与督抚议不合,因是生心,缓追养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抚檄调,不时应命,稍稍露跋扈端矣。'这个时候的左良玉已经开始不守规制,收降纳叛、养寇自重。叛军此时实力虽然增强,但是朝廷方面由于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的通力合作以及关宁军的陆续内调,实力也大大加强。

左良玉虽生有异心,但是他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这个时候的崇祯对于左良玉还能做到赏罚分明,而左良玉也忌惮朝廷的实力害怕被处罚导致彻底失势,就又开始了积极作战。从崇祯八年到崇祯十一年卢象升,洪承畴和孙传庭陆续赴京师勤王。这之间由于三人陆续击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左良玉对于战功的渴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朝廷在平叛各条战线的节节胜利,整个帝国境内官军士气为之一振。

在这一时期,我们能看到明末的一种新变化。十余年战争之后,还能活跃于前线的要不就是老油条、要不就是真正有才能之人,这其中前者占据多数。由此带来的就是一些不良习气比如杀良冒功、虚报战功等开始在官军中蔓延。由此所造成的就是:一旦流贼势大,朝廷势弱,就会出现大量畏敌避战的情况,各地督抚对于镇将开始大面积出现调不动的情况,这个时候朝廷因为还需要依靠这些人就不得不放任、笼络,进而导致叛军纵横无敌;而当忠于朝廷的洪、卢、孙等人连连胜利,这些人因为害怕之前的举动被朝廷治罪,就会积极作战,朝廷所面临的形势就会大好。之所以在崇祯十二年前后,朝廷能将一大批之前作战不力的各镇将领论罪,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对各地将领的调度失常意味着明朝的最终灭亡由此正式开始。

这期间左良玉虽然积极作战,屡立战功,但朝廷明显也加紧了对左良玉立威:比如崇祯九年巡抚杨绳武弹劾左良玉避贼,朝廷责令其戴罪立功;比如崇祯十年左良玉纵敌劫掠,崇祯诏令左良玉落职戴罪。崇祯希望通过恩威并施控制好左良玉,可是左良玉却从崇祯对其的处罚看出了崇祯还需依靠他不敢采取特别严厉的处罚。于是其也开始了对崇祯的试探:比如崇祯十年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应,反而放兵劫掠,朝廷并没有什么反应;又如崇祯十年令其落职戴罪,后虽因功复职,但崇祯已经看出左良玉骄纵难制,于是就想将其调离换个地方,结果左良玉就趁'贼东下袭六合,攻天长,分掠瓜洲、仪真,破盱眙。良玉坚不肯救,令中州士大夫合疏留己。'虽然崇祯也知道这是左良玉搞的事,但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

至此左良玉终于摸清了崇祯的态度:只要自己实力够强,崇祯就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有了这样的认识左良玉就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朝廷拨付的军饷只是按照他的九千额兵,他纵兵为祸一方,名曰'打粮'。朝廷却屡屡以左部势大而不敢明赏罚。各镇眼见左良玉的例子在,就有能力的招兵买马、没能力的就畏敌避战保存实力借以要挟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