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某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严老师告诉新京报记者,知网资源价格和并发用户容量也有关。"有时候我就登录不上,是因为同时登录的人达到了上限。容许100个人同时访问和允许10000个人同时访问,价格肯定是有差别的。因此价格和学校人数规模也有关联。"
严老师曾到知网参观。"知网其实是把纸本的数据用OCR识别(文字识别)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同时还会编制系统索引,以及进行智能化搜索处理,而这些都会计入成本。而且每年数据都有新增,因此价格也随之上涨。"
一名曾经在知网就职的员工向新京报记者透露,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期刊产品,仍然是知网主要的利润来源,更是销售环节的重中之重。对于涨价的原因,该员工表示,人力成本是知网最大的支出,也是涨价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知网内部一直采取计件薪酬发放工资,提高了其内部运营的成本,而采购定价则根据内部成本调整。"那么大的文献量,靠人做产品,人力成本自然会高。"
"几乎没有学术机构能绕开知网"
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却在停用一段时间后,继续与知网合作,最终以妥协告终。
北京某高校教务处负责人洪老师(化名)道出了学术圈的真实状态:"科研人员一方面离不开知网,另一方面又很反感知网的'不断涨价'行为,就导致一边愤恨一边妥协。"
据了解,经过20余年发展,知网数据库已发展成为各大高校图书馆及研究机构采购的重要标的之一,也是学术科研人员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上述北京某高校教务处负责人洪老师指出了数据库对于学术研究人员的重要性:"做学术研究离不开了解文献论文,不看文献资料就没法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