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的总人口接近2000万,可是到了西晋统一,三国时期结束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只有不足500万,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人在连年的动乱中丧生。这也就相当于有四分之三的人才被战争消耗掉了,所以人口基数没有那么大,人才数量自然就减少了。
其次要说的是格局。三国前期诸侯割据,有才学能力者,都希望投靠一方靠谱的势力,然后一展拳脚留名青史。彼时不论加入哪方阵营,军心民心都是一致对外的,都是为了在乱世之中获得更多的领土和资源,这样的格局之下,诸侯内部的消耗几乎没有,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放手发挥,谁表现得好谁就得到重用。
可是到了三国后期,也就是曹魏、蜀汉、东吴成鼎立之势开始,此时天下大势和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各家势力的内部就开始出现消耗,其中尤以曹魏和东吴的内部消耗最为明显,当然,蜀汉之所以内部消耗较少,是因为自从诸葛亮身死,蜀汉的实力就是三家之中最弱的,自保尚且存在困难,再消耗就是自寻死路了。
而曹魏与东吴,此时很多人都开始趋炎附势,主动站队,生怕因为站错队成了牺牲品。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便稍有才华的人,也都开始做缩头乌龟。奖励旺盛的呢,就寄情山水;酒量好的就醉生梦死;学问高的就只谈老庄玄学。总之,这段时期内,很少有人去大谈政治,大家都以混日子为主,毕竟与建功立业相比,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三国后期出现人才凋零的局面,就完全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