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病死,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朱祁镇年仅九岁,只好由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贤臣"三杨"主政。由于跟朱祁镇的这层关系,王振便取代了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慑于太皇太后和"三杨"的实权,王振起初并不敢硬碰硬,而是不断吹风造势,先是忽悠"三杨"退休,后来"三杨"推荐了曹鼎、陈循、马愉入阁,但将其当作"夹袋中人",不再让其参与机务,由于资历、威望等远不及"三杨",自然与王振无法抗衡。而且,为了主动让"三杨"放权,王振培植同党,开始构陷异己,诱导英宗将"三杨"推荐的众多人选或冤狱,或贬职,或处死。再之后,向"三杨"发难,各个击破,先是弹劾杨荣,后又弹劾杨士奇之子杨稷,致杨士奇告老还乡。在太皇太后张氏驾崩之后,王振更是作威作福,杨溥眼见王振权势却无能为力,此时的内阁已不具备与王振抗衡的实力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挟明英宗北征瓦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几乎断送了明帝国。
明代宦官参政,和朱元璋废除相权不无关系。宦官势力自洪武登场,历经永乐、洪熙的逐步发展,到宣德时期权力进一步扩大,开始了全面参政。朱瞻基耽于游乐,自以为能够在宦官与文官机构之间搞平衡,以收相互制约之效。在外臣青黄不接之时,没有更多的信任中枢机构人才,却为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祸患得以在正统年间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