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宦官干政的发端史(3)

2025-03-10 11:42  360kuai

《明史》记载"当成祖时,宦官稍稍用事,宣宗浸以亲幸。"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尤其是后期提高宦官地位,政治平衡被打破之后,宦官权力进一步扩大,气焰日益嚣张。

一方面,朱瞻基登基之初,任用了一批经验丰富、政治坚定的老臣作为自己的班子成员,以弥补自己登基之初的经验不足,这其中主要是蹇义(1363年-1435年)、夏原吉(1367年-1430年)和"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夏二人在洪武时期就在朝中任职,永乐时期分别任吏、户部尚书,政绩突出,经验丰富。"三杨"都是建文旧臣,其中杨荣(1371年-1440年)、杨士奇(1366年-1444年)永乐时期进入内阁,杨溥(1372年-1446年)在永乐时期侍奉太子朱高炽,三人都是三朝元老。面对这些老资格,朱瞻基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君臣关系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帝国才得以出现了"仁宣之治"的小康局面。

但随着这帮老臣的年长衰弱,宣德皇帝的内阁班子新成员的培养却没有及时更新。到了宣德中期,这种情况欲发严重。有学者研究发现,宣德五年时,内阁成员中,杨士奇66岁,杨荣60岁,杨溥59岁,吏部尚书蹇义68岁,户部尚书夏原吉65岁。期间,虽然提拔了于谦、赵新、周忱、曹弘等担任各部侍郎,但威望、能力等各方面还远未达到几位元老的水准。这种青黄不接的局面,使得宦官势力得以在宣德时期开始实质化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