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宦官干政的发端史(4)

2023-11-12 09:02     360kuai

另一方面,宣德初期,在平定朱高煦的过程中,明宣宗朱瞻基依靠了众多老臣的支持,使自己的皇位得以稳固。但朱瞻基也爱玩,与祖父朱棣相比,一身肩负整个帝国的繁杂政务,无疑是枯燥的,他还要防范诸多政治势力,防止一家独大。因此,他势必要借助、依靠某种力量来平衡身边的各股政治势力。于是跟祖父朱棣一样,自己身边家奴宦官就成了最佳人选。基于这样的心理和目的,宦官在侍奉内宫生活之外,成了君主监视、挟制其他政治力量的工具,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为了适应宦官权力不断扩大的现实需要,明宣宗时,根据宦官范弘的建议,在宫中设立宦官学校"内书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宦官学校。 此举打破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内臣不许读书识字"的祖制,赋予了宦官"读书权",标志着明代宦官教育开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众多接受专业化培训的宦官,为宣德以后宦官全面参政乃至专权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为了压制内阁权势扩大,明宣宗授予宦官"批红权",确立了内阁-司礼监联合辅政的体制。当时,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 批红"两个部分,所谓票拟,就是由内阁成员拟定事件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请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不过,前面我们提到过,宣德皇帝喜爱游乐(其实不仅是他,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为了减轻自己处理政务的负担,就授权司礼监(明朝内廷十二监之一)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这也应对了太监读书的必要性,当然在秉笔太监之后还更厉害的掌印太监)。

在明宣宗的大力扶持下,司礼监迅速崛起,成为了制衡内阁的重要力量,也为宦官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直到后来成了无宰相之名的实际宰相。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