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关于隋炀帝生平的研究仅引起少数学者的关注。关于炀帝最为人所熟知的日文作品应该是杰出汉学家宫崎市定所著的《隋炀帝》。尽管该书定位是通俗历史作品,但不乏学术创见,尤其是其关于杨氏家族兴起的论述。该书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学术性,这也使许多议题未能深入探讨。另一部值得提及的著作是日本著名隋唐史研究专家布目潮渢关于隋唐变迁的作品。尽管涉及炀帝的部分仍很有限,但该书更具学术性。它通过对炀帝和唐太宗的比较研究,为学术界展示了一个长时段研究的视角。
尽管学界一直保持着对炀帝的关注,但建立在原始文献和第二手资料基础上,探讨炀帝及其统治的严谨的学术专著仍不够充分。从关注传记人物内心世界的角度,无论当代抑或传统文献,都是非常不够的,因此有必要通过揭示其性格特征进而还原炀帝的生平。鉴于炀帝与其治下的隋帝国紧密关联,研究炀帝对其周围世界的影响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所需要讨论的是一个迷人的,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外交等方面未被充分认知的时期。故此,本书采用杂糅式的手法,既研究炀帝本身,又探讨其所生活的时代。
本书广泛征引了当代学者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如前所述),以及其他与炀帝相关的中文、日文及西文论著。然而,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传统文献,尤其是《隋书》和《资治通鉴》。《隋书》作为隋朝的正史是研究炀帝的最重要史料,其三个组成部分--本纪、列传、志--都蕴含大量关于炀帝及其统治的重要信息。621年,令狐德棻首次向朝廷建议编写北魏、北周、梁、北齐、陈、隋六个朝代的历史。他曾任隋朝的官员,亲历了大业时期的繁盛,也见证了隋朝的覆亡。一年以后,一批史官被委以编写任务。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为此下诏书,强调了官方修史的教化功能:"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这种对教化功能的强调是中国史学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春秋》。
与之相对还有另外一个著史传统:秉笔直书。正如高祖诏令结尾所言:"务加详覆,博采旧闻,义不在刊,书法无隐。"秉笔直书的传统因正史之鼻祖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而备受注目。他以直言不讳、不阿谀谄媚著称,为后世史家所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