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必然增加了贸易量,因此它的交通很发达。每十里设一邮亭,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各地的官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宋朝也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如此这般,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宋朝如泉洲那样人口超过二十万的有六个,它的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六个。(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 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烧煤,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而当时西方还都在使用木头劈柴。
而且,两宋时期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经过治理的太湖流域,成为宋代集约化农业的首善之区。 宋朝在南方的开拓与经营,奠定了南方的富裕。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此南北两方也不再分裂。
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认为:"中国从汉到唐,人均产值均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宋代是一个发展的高峰,人均产值增长了1/3。" 英国的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李约瑟还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确实,当时的北宋已具备了许多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有大规模的煤矿和铁矿,冶炼出来的铁用来打造钉子、链条和货币,用来建筑桥梁、房屋,以及在机械业、纺织业和农业中的使用各种工具。北宋时铁器在中国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甚至有可能超过二十世纪初期铁器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
然而,北宋绝大部分生产出来的铁制品用于国家的军工:政府每年制造百万的箭头、刀剑和成千上万的盔甲,甚至制造出为战车配备的铠甲以对付入侵的骑兵。据文献报道,北宋时中国的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可以和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14.5万吨到18万吨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