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君主卑怯、小人当道,当真是宋朝亡国的原因吗?南宋固然偏安,但国家富足安乐,即使从当时的异见者陆游和辛弃疾的眼里,这也能窥见一二:"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夜鱼龙舞",都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 。辛弃疾和陆游未必是在给苟且偷生的朝廷脸上贴金吧。
而据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数据,在公元1100年前后,北宋的经济占当时世界总量的22.7?当然也有50?甚至80?夸张说法,但它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北宋时,税峰值曾达到1亿6000万贯,在它的中后期,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后来明朝的财政收入,不及北宋的1/10,不及南宋的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疆土要远远大于宋朝。直到清朝末年,估计此时中国的人口已为宋朝的2~3倍以上,国家的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明清两朝,国家实际上比宋朝穷了。
宋朝能获得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靠国民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这样,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可以说,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当时中国的农业社会正开始走向工商业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