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生在乱世的明君(5)

2025-01-18 12:22  360kuai

与此同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日渐浩大,成为明王朝灭亡的定时炸弹。李自成本来是陕西米脂的放羊娃,在崇祯二年(1629)揭竿造反,后来因为勇猛而有谋略,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后来,他在起义军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战略方针,名望渐高,在高迎祥死后,便做了新一任闯王。

当时,农民们饥寒交迫,而李自成打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赢得了大片人心,部队很快发展到百万人之多。崇祯十年(1637),明朝的大将杨嗣昌会兵十万,增饷二百八十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主张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将他们各个击破,最后歼灭。这一策略很快便有了效果,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十七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可是,内忧外患相伴而生,眼看着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几近灭亡,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皇太极的清兵又从青口山(今河北迂安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了。这个关键时刻,到底是攘外,还是安内,朝廷又出现了政策的摇摆。当时,杨嗣昌坚持"安内方可攘外",力主与清议和,但以宣大总督卢象升为代表的另一派则坚决反对。对于两派的意见,崇祯帝也是合战不定,最终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所以李自成便幸运地大难不死。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阳称王,同年在河南临汝歼灭了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乘胜占据了西安。次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正式称帝,年号永昌。

面对一天天逼近的清兵和农民起义军,明朝的军队已经屡屡挫败,完全丧失了士气和战斗力。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闯王的军队围攻北京,无力回天的崇祯帝只有逃离皇宫了。十八日的晚上,他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今北京景山),面对连天战火下满目疮痍的明王朝,他不禁流下了沧桑的眼泪。当时的崇祯帝只有三十四岁,因为宵衣旰食,朝乾夕惕,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头发全白,皱纹满面,可怜这样一位勤政的皇帝,最终也难挽回明王朝的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