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高温天多睡觉,但这些事别做

2025-07-13 14:08  头条

"热死人"不是夸张,而是现实。

你知道吗?人类的体温调节能力其实非常有限,一旦外界温度超过35℃,尤其是在湿度很高的环境下,我们身体自我"降温"的机制就容易失灵。

更严重的是,很多人还在用错误的方式对抗高温,结果反而把自己推向了危险边缘。

医生建议,高温天确实可以适当多休息、午睡,但这7件事,千万别做!

别为了省电关掉空调

有些人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尤其是老年人,舍不得开空调,结果中暑进了医院。

医学上把体温升高到40℃以上、伴随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的情况叫做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高达50%。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一定要确保室内温度不超过28℃。

不开空调?那你是在冒险。

别大汗淋漓后立刻冲冷水澡

出汗以后毛孔张开,身体表面温度高,你猛地用冷水冲,就像把烧红的铁直接放进冷水里,容易引起血管剧烈收缩,甚至诱发心血管意外。

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风险更大。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毛巾擦干汗,再用温水冲澡,慢慢降温。

别喝冰水猛灌冷饮

很多人热得受不了,一口气喝下一瓶冰镇饮料,凉是凉了,但肠胃可能受不了。

突然的低温刺激会让胃肠血管收缩,引发腹泻、胃痉挛,甚至呕吐。

更要命的是,冰水并不能真的解暑,反而会让你出更多汗,导致身体进一步脱水。

最好喝温开水,或者稍凉的淡盐水,补水又补电解质。

别在太阳底下锻炼

有人觉得坚持晨跑、午骑是"意志力"的体现,实际上是在逼命。

高温天,人体的血液更多流向皮肤散热,心脏负担更重。

你还在拼命运动,心率飙升、血压波动,心梗、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

锻炼没错,但要避开高温时段,比如清晨六点前或傍晚七点后,地点最好选择通风阴凉处。

别长时间暴露在空调房里不喝水

很多上班族一坐就是一整天,空调房虽然凉快,但空气干燥,容易让人悄无声息地脱水。

口渴才喝水?其实已经晚了。

建议每小时都要主动喝水,哪怕不渴也要小口慢饮。

水是身体最天然的降温剂,缺水就像发动机没油,迟早"烧坏"。

别穿不透气的衣服出门

有些人图好看,穿得紧紧的、厚厚的,结果汗出不来,热气散不掉,比穿羽绒服还难受。

更可怕的是,出汗后衣服紧贴皮肤,容易引发湿疹、毛囊炎等皮肤问题。

高温天,选宽松、浅色、纯棉或亚麻材质的衣服,才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别忽视"没劲、头晕、恶心"这些小信号

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有点疲惫、头有点晕,甚至以为是没睡好、吃坏了,其实这些可能是中暑前兆。

当身体不能及时通过出汗降温,就会发出这些"警报信号"。

如果不及时休息、补水、降温,可能逐渐发展成热衰竭,甚至热射病。

别把身体的求救当成"小题大做"。

热天最怕的不是中暑,而是你不当回事。

每年夏天,医院急诊科都能接到大量因为高温造成意外的病人。

有的是在工地上晕倒的建筑工人,有的是在操场晕厥的学生,甚至不少是在外卖路上中暑的骑手。

这些人不是不强壮,而是高温下,任何人都不是铁打的。

也别觉得"我年轻身体好",这不是护身符。

热射病不是留给老人的,它也盯上了20多岁的年轻人。

尤其是熬夜、喝酒、作息紊乱的人,更容易被中暑"盯上"。

还有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白天高温只是表象,夜间"热不散"才是真正的杀手。

医学研究发现,夜间气温不降反升,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温床"。

医生建议:夏天适当午睡是好的,但也要别让这7个坏习惯把你"烧"进医院。

高温不是靠"扛"过去的,是靠科学避开的。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夏天感觉"特别累"?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体真的在"硬撑"。

尤其是心脏、肾脏、神经系统,在高温下都在超负荷运转。

这时再加上不规律作息、暴饮暴食、长时间暴晒……身体就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高压锅。

我们总是等到生病了才重视健康,等到中暑了才后悔没多喝水,等到有人倒下了才意识到高温的危险。

但很多事可以提前避免。

如果你能做到:不在高温时运动、勤补水、合理使用空调、穿透气衣物、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身体警报信号,那么夏天对你来说,就不再是"煎熬"。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早就发布过指南:高温天最重要的,是避热、补水、休息、降温。

但这些建议,能真正做到的人太少了。

我们不该再用"我扛得住"来挑战生命的极限。

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顺应自然、科学生活的人。

高温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事,而是"重视起来就能减少伤害"的事。

这个夏天,请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好好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