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然而,这种学说已经被中国人广为接受了,章太炎和梁启超都曾在学术论文中提及这一观点,并视为不言自明的公论。可以说,该学说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单纯学术问题的范畴。毕竟,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实",而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则是另一层面的"现实",二者是犹如平行世界中的两条线,看似交叉矛盾,其实并不在一个平面上交汇。
出土文物证实匈奴与匈人差异很多
在欧洲逞凶的匈人的确是黄种人。西方古典学者作品中,匈人鼻梁扁平,眼睛细长,胡须稀少,身材比欧洲人矮小,这是典型的黄种人特征。然而结合中国的史籍就会发现,中国古人视野中的匈奴人并不是纯粹的黄种人。从著名的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来看,被骠骑将军的骏马踩翻于脚下的匈奴人须髯茂盛,五官凹凸,棱角分明,看上去不太像五官扁平的黄种人。从20世纪4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者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陆续发掘了多座北匈奴墓葬,发现一部分的匈奴人颅骨呈现出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公元448年,东罗马帝国的史家普利斯库斯作为使团成员,来到匈人的王廷,亲眼见过阿提拉的尊荣,据其描述阿提拉的身材很是短小。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不够强壮的人很难成为头领。
中国人视野中的匈奴人往往以高大著称,比如《晋书》记载汉赵开国君主匈奴人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其子刘和也是"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按汉尺将近一米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