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武功极盛,元代许多史事实际上已经牵涉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修元史所需的视野和知识对于明初中原士大夫多少有些勉为其难。洪钧看到西亚学者留下的对蒙古征服历史的第一手记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苦心编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
洪钧在这部书中最早向国人介绍了匈奴、匈人同源的学说,并将匈奴西迁的时期定为晋朝,还将匈人最后的落脚点定在了今天的"马加之地",即匈牙利的别称马扎尔(Magyar)。洪钧认为,拉丁语的匈人Huni音如"昏尼",就是"匈奴"二字的变音。
这种从语音角度探讨族裔起源的做法是当年很流行的西方学术范式。靠着这套办法,西方学界破译了许多湮灭无踪的古文字,并对梵文文献的解读有了非常重要的进展。但这个方法往往只适用于研究印欧语,对于汉语这种非印欧语的解释力是很有限的。
但当年中国人就是欣然接受了这套说法,其中有一定的现实因素。为了重建国人的自尊,中国的知识界渴望从故纸堆中寻找证据,证明中国人的人种并非劣等。面壁十年图破壁,任何精神的慰藉对于痛苦的中国人而言都弥足珍贵。"原来威震西欧的匈人竟然和国人熟知的匈奴同源,而且这是西方人自己考证出来的。"不难想象,国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振奋之情。
1906年,《东方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历史上黄白二种之竞争》的杂文,文中提到:黄种人战胜白种人并非不可能。匈奴遭到汉朝打击后,"窜伏秦海(原作者按:疑即里海),已遂入欧洲"。此后,匈奴在欧洲"破峨特(即哥特),入罗马"。作者特意提到,罗马畏惧哥特人的武力,而"匈奴乃驾而上之",可见"黄人之天然武力,实胜于白人"。匈奴的武功被升华为了黄种人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