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阿提拉可是实实在在地把战火烧到了罗马人家门口,在帝国的核心区域撑起了穹庐幔帐。此后,来自东方的恐怖大军被深深印在西方人的脑海中,阿提拉的名字被转写为"埃策尔"(Etzel),进入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被长久传唱。
那么匈人是如何与匈奴人画等号的呢?1756年起,35岁的法国东方学者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陆续出版了三卷本的《匈人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在这套著作中明确提出出现在罗马帝国边界线烧杀劫掠的匈人Huns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
这套理论被后来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接受,并随着这本名著传遍欧洲。到了1900年,德国汉学家夏特(FriedrichHirth)更是用中西方史料互相印证,一本正经地绘制出了匈奴西迁到欧洲的路线图。可见在这一百多年里,匈人、匈奴人同源的理论不失为一种相当盛行的学术观点。
德奎尼是如假包换的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他的学术成果在当年很有影响力,但他的许多观点还是非常诡异。比如他认为中华文明最早其实是埃及在东方的一块殖民地等等,看上去颇有今天民间科学家的风范。殖民主义催生的西方中心主义对学界有重大影响,替中国文明寻找一个西方源头是那个时代的时尚。
当年的欧洲人最熟悉的东方印象也不过来自于中东一代,中国则处于他们视角中的远东,实在太难以理解,所以他们总喜欢用来自于埃及、巴比伦的东方体验来解释中国,甚至还有学者把中华文明起源归结到巴比伦或是中亚。这种给中华文明乱认祖宗的行为多少会透着西方学者的优越和自信,后来这些观点逐一被证明是经不起实证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