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陪同的太监宫女都要举着2个大扇子?(4)

2022-12-23 09:59     360kuai

可见,仪仗扇在唐代演变成了烘托皇家气派的仪仗用扇,仪仗用扇的形制及数目依据官品高低来配备,其政治功用的特征变得异常鲜明。在唐代统治者眼里,仪仗扇已经不单单是遮阳蔽日、消暑纳凉的玩物。而是演变成了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如欧阳修、宋祁所撰的《新唐书》有载:

“唐制.....其人君举动必以扇.....盖所以为慎重也。故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恭。”

一切违背有关仪仗扇礼制的行为均被视为是对皇权的僭越,为了能有效地渲染王朝的肃穆和庄严,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巡游、狩猎,拜谒等大型活动,还是诸如朝参、宴见藩王、元日以及冬至等大型朝会,都离不开仪仗扇的陈列和装饰,如欧阳修的《新唐书.仪卫志》(卷二三):

“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藩国王,则供奉仗、散手仗立于殿上.....扇一百五十有六,三卫三百人执之,陈于两箱。”

不止于此,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唐代在仪仗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即建立“索扇”制度。所谓索扇就是指以扇子为屏障,遮蔽帝王的龙颜,防止臣下觊觎窥视。扇子的开合有一定的程序与礼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拉开皇帝与臣子们的距离,大大强化了皇权的神圣性。而索扇”制度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萧嵩提出的。如《唐会要》:

”开元时,萧嵩上奏皇帝“臣以为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备羽扇于殿两厢,上将出,所司承旨索扇,扇合,上坐定,乃去扇。给事中奏无事,将退,又索扇如初。”

关于唐王朝的“索扇制度”,不仅在《新唐书.仪卫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侍中奏‘外办’,皇帝步出西序门,索扇,扇合。皇帝升御座,扇开。”

而且在唐人的诗歌作品也有很多记载,如王建的《元日早朝》诗:“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韩俚的《梦中作》诗:“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

索扇制度的建立将仪仗扇在唐代的地位又抬升了一阶,它的建立不仅是对封建皇权的竭力维护,更是顺应了封建皇权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从唐朝开始,索扇制度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

到了宋朝的时候,在行索扇之礼时,还配有特定的音乐——《隆安》乐,可见宋人将索扇仪礼与乐章相融合,是宋人对唐人索扇制度再发展。

到了明朝,索扇制度的运用更是不一般,如帝王升殿时奏“扇开帘卷帝王兴”的《圣安之曲》,帝王还宫时奏“掌扇护御容”的《安定之曲》。

到了清朝,同治皇帝在举行大婚典礼时有“辇入乾清宫,执事者俱退,侍卫合隔扇。”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直至到了晚晴时期皇朝灭亡为止。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