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之后,摆脱被废黜命运的光绪帝的生活境遇是否有所改善?随着慈禧的年迈,光绪帝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吗?
光绪帝命运多舛,病入膏肓,以三十八岁的英年走完了坎坷、屈辱的一生。百年来,围绕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毒杀说能否成为定论和共识呢?
饱经忧患的光绪帝早已成了古人,该怎样认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该怎样评价这位一生为傀儡、为囚徒的皇帝呢?
仍为傀儡,苦闷生活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午后,慈禧带着光绪帝回到了阔别将近一年半的紫禁城。慈禧看到宫中未受大的破坏,留守的宫眷们也都平安,十分高兴。她一面跟前来请安的同治遗孀们夸夸其谈,一面命令立即把皇帝安排到瀛台居住。
回京后的几天里,光绪帝和慈禧都十分忙碌,尤其是光绪帝,要到各庙宇拈香行礼,答谢祖宗神灵的保佑;要接见外国公使,为慈禧当初攻打使馆的行为致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面逐渐走上正轨之后,光绪帝就清闲起来了,虽然他脱离了被废黜的险恶境遇,但傀儡的命运并未改变。
每天清晨,慈禧派人来瀛台接光绪帝前往紫禁城,让光绪陪她召见大臣,然后再把光绪送回去。在召见的过程中,光绪基本是摆个样子,虽然有时慈禧也让光绪问话,或者象征性地征询他的意见,但光绪话不多,并揣摩慈禧的意思,尽量迎合。慈禧心安理得地把持国家大权不放,根本不提归政的事儿。据说光绪"容颜憔悴,若有重忧,从来未见片刻开朗或偶一强作欢笑;谨言慎行,唯恐大祸随时及身"。他除了陪伴慈禧临朝理政之外,并未见有任何作为的记载,其实,他的政治生命早在戊戌政变之后就结束了。
光绪帝不忘这次逃难蒙受的耻辱。据《德宗遗事》记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正阳门城楼毁于炮火,回銮不久,慈禧跟大臣们研究修复事宜,光绪曾建议"留此残败之迹,为我上下儆惕之资",被慈禧拒绝。
他在瀛台的卧室里挂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小褂,太监要拿去清洗,光绪阻止说:"此乃自陕至京,数月不换之小褂,与我患难相依,故留为纪念。"
光绪帝陪慈禧临朝听政之外,在瀛台有打发不尽的时光。他向掌管宫廷演出活动的升平署要去了锣鼓,在瀛台敲打,以此打发时光并发泄心中的郁闷。据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戏史话》中的相关内容可知,清宫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以后皇上如若要响器家伙等,先请旨后传","万岁爷那不准言语",可见慈禧控制之严。光绪还让内务府买了很多新书,认真阅读,后来身体不好,又研究起了医学。对于光绪读书,慈禧并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