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壹刀:西方内部出了“叛徒”?欧美媒体连续猛批(2)

2022-01-25 09:51  环球

总长约1200公里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连接俄罗斯与德国东北部,它已经在去年9月完工。

但它什么时候开通,是近期各方博弈的焦点。

“北溪-2”一旦运营,华盛顿担忧它成为俄罗斯牵制西方的一个筹码。但在开通前,美国人将它视为对付俄罗斯的一个筹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明确表示,华盛顿准备把“北溪-2”项目作为阻止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谈判筹码。

基于此,美国当然不希望“北溪-2”开通。

柏林的态度有些分裂。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称,由于不符合欧盟能源法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现在“不可能”获批。

但总理朔尔茨清楚表示,如果俄罗斯人没有进犯欧洲国家的边界,那么德国将坚持投入运营该项目。

这么一些事件逐渐累积起一些西方舆论的对德不满。

“当摄像机关闭时,(德国的)语气就会发生变化”,美国《政治报》网站认为,德国背离了西方阵营。法广则说,“俄罗斯虎视眈眈,德国请不要支吾”。

就连自己国内舆论,也对德国对俄暧昧态度提出批评。

德国镜报说,德国的暧昧态度对西方的整体战略是很危险的。

德国商务日报指出,政治人物“理解俄罗斯”的倾向仍然存在,“愿意对话和战略天真的界线究竟是什么”?

70多位安全政策专家1月14日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公开信呼吁,德国应该从根本上上纠正对俄政策,“不应再坐视俄罗斯的侵略行动”。

这封公开信很是夸大了柏林的作用:“鉴于过去20年德国政治对俄罗斯新帝国主义的消极态度,俄罗斯在2014年袭击乌克兰似乎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它进一步说,“柏林对俄罗斯修正主义冒险的口头或象征性反应”,只会“诱使克里姆林宫进一步越狱”。

因此,这些学者们认为,德国必须“纠正”对俄罗斯的特殊待遇,“德国必须采取行动了”。

德国为何成了美欧不少媒体口中的那个“叛徒”?

首先跟德国执政联盟内部的不协调有关。

“现在谁来决定对俄政策方向?是社民党领导的总理府还是绿党领导的外交部?”欧洲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一位研究员,上周在一份公开发表的备忘录中问道。

答案显然模糊不清,才导致了柏林在立场表态上的“暧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补壹刀说,德国新政府目前仍处在磨合阶段。之前外界预判的很多问题,现在基本都出现了。

比如绿党主席贝尔伯克执掌外交。该党以及贝尔伯克本人的固有倾向,加上绿党刚上来表现欲强,都使德外交部在反俄方面表态强硬。但社民党历来在对俄方向上温和,这样一来双方温差就暴露出来了。

这种“先天”的内部分歧也很容易被放大。

但总体而言,德国新政府还是想维持默克尔时期对俄外交遗产,因此目前没在反俄方向上走得太远。

除了柏林内部分歧,欧盟层面对俄也出现强硬派压倒温和派的势头。

欧洲内部有的离美更近,相对反俄。有点希望维持外交对话,德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之前,两派之间大体保持平衡,德国作为欧盟领头羊获得授权,代表欧盟整体利益跟俄接触。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崔洪建指出,一是因为“铁娘子”默克尔离任,德国影响力受到削弱。

默克尔长期执政积累的资本和信用,使得当时德国虽也经常面临反对,但柏林的外交取向大体上能反映到欧盟层面。默克尔离开后,德国影响力的落差已经开始显现。

二是“北溪-2”越来越被卷入地缘政治博弈,也越来越脱离德国“控局”的能力范畴。

如果只是外交斡旋,其他国家还会默许德国出面代表欧盟。但现在“北溪-2”先后被拖入波兰白俄罗斯边界危机和乌克兰危机,德国再强调这是“纯商业项目”,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等东欧国家更难听进去了。

这也导致德国曾经获得的“授权”进一步松动。

随着德国这个主要对俄温和派“式微”,欧盟内部反俄的强硬派声量变大。朔尔茨政府本来想继续搞平衡,一方面说些批评俄罗斯的硬话,另一方面尽力保“北溪-2”。

柏林打算挺好,丢了“对俄温和”这个面子,保“北溪-2”的里子。但在美欧反俄风浪大涨,德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受损的情况下,它面临着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窘境。

德美关系的微妙调整,也是一个因素。

特朗普时期,华盛顿成了西方民主制度和信誉的破坏者。当时,默克尔和德国政府反而因为对“民主”和西方价值体系的保护和坚持,威信上升。但拜登上台后,美国重新以西方民主的领导者自居,美欧尤其美德在这方面的“代表性”此消彼长。

美欧表面上是一家,背后也存在影响力和威望竞争。朔尔茨政府“初来乍到”,一时没有顶住美国。

在以上几方面背景交织下,德国新政府被美欧亲美舆论扣上“叛徒”帽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想改变这种境遇,崔洪建认为,柏林需要尽快捋顺内部机制,尤其得使外交部和总理府对外表态一致。

在此基础上,德国还得在欧盟层面做文章,尤其加强跟法国合作,还可拉上意大利等主张对俄缓和的国家。通过协调欧盟大国立场,尤其重提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诺曼底模式”,这样或能改变备受反俄舆论攻击的处境。